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CO2吸收剂降解分析与实验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1 温室气体CO_2的排放第11-13页
        1.1.2 CCUS技术第13页
    1.2 CO_2捕集技术与工艺第13-15页
        1.2.1 燃烧前捕集技术第13-14页
        1.2.2 富氧燃烧技术第14-15页
        1.2.3 燃烧后捕集技术第15页
    1.3 有机胺化学吸收法第15-17页
        1.3.1 有机胺化学吸收法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2 有机胺吸收法存在的问题第16-17页
    1.4 胺降解机理研究第17-20页
        1.4.1 CO_2所致化学降解第17-18页
        1.4.2 氧化降解机理研究第18页
        1.4.3 热降解第18-20页
    1.5 课题来源及意义第20-21页
    1.6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第21-23页
        1.6.1 研究内容第21页
        1.6.2 创新点第21-22页
        1.6.3 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二章 实验流程及实验装置第23-33页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3-24页
        2.1.1 实验试剂第23页
        2.1.2 实验仪器第23-24页
    2.2 循环吸收、解吸实验装置与流程第24-26页
        2.2.1 循环吸收实验装置与流程第24-25页
        2.2.2 循环解吸实验装置与流程第25-26页
    2.3 强制降解实验装置与流程第26-28页
        2.3.1 强制降解实验反应釜第26-27页
        2.3.2热降解实验第27页
        2.3.3氧化降解实验第27-28页
    2.4 实验分析方法第28-30页
        2.4.1 胺液中CO_2负载分析第28-29页
        2.4.2 胺液GC-MS分析第29-30页
    2.5 基本计算公式第30-33页
        2.5.1 CO_2吸收负荷第30页
        2.5.2 CO_2解吸量第30-31页
        2.5.3 吸收速率第31页
        2.5.4 再生速率第31页
        2.5.5 再生率第31页
        2.5.6 胺降解率第31-32页
        2.5.7 降解产物生成率第32-33页
第三章 胺吸收剂循环实验与降解性能研究第33-57页
    3.1 有机胺吸收CO_2反应机理第33-34页
    3.2 AEEA与 MEA单胺循环性能和降解程度对比研究第34-43页
        3.2.1 AEEA与MEA单胺初次吸收性能对比第35-36页
        3.2.2 AEEA与MEA初次再生性能对比第36-37页
        3.2.3 AEEA与MEA循环吸收负荷与胺降解关系第37-40页
        3.2.4 AEEA与MEA循环吸收速率对比第40-41页
        3.2.5 CO_2再生速率对比图第41页
        3.2.6 CO_2再生率及再生温度对比第41-43页
        3.2.7 小结第43页
    3.3 基于AEEA为主的二元复配胺吸收剂循环性能与降解情况研究第43-57页
        3.3.1 基于AEEA为主的二元复配吸收剂初次吸收、解吸性能第43-47页
        3.3.2 20:5的AEEA与PZ复配吸收剂循环性能与降解情况第47-49页
        3.3.3 20:1的AEEA与DEA复配吸收剂循环性能与降解情况第49-52页
        3.3.4 20:3的AEEA与MDEA复配吸收剂循环性能与降解情况第52-55页
        3.3.5 6次循环实验后胺降解程度对比第55-56页
        3.3.6 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乙醇胺强制降解实验研究第57-74页
    4.1 理想状态条件下降解(空白实验)第57-58页
    4.2 不同模拟工况条件下MEA降解率第58-61页
        4.2.1 热降解第59-60页
        4.2.2 氧化降解第60-61页
        4.2.3 热降解与氧化降解MEA降解率对比第61页
    4.3 MEA降解产物第61-72页
        4.3.1 热降解产物第62-66页
        4.3.2 氧化降解产物第66-72页
    4.4 小结第72-74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5.1 结论第74-75页
    5.2 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1页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下一篇:介孔碳的制备及改性对水中酚类物质的吸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