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2.1 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界定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对内部控制评价内容的研究 | 第13-16页 |
1.2.3 对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16-18页 |
1.2.4 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第2章 内部控制评价基本理论 | 第22-26页 |
2.1 内部控制 | 第22-23页 |
2.1.1 内部控制概念界定 | 第22页 |
2.1.2 内部控制要素 | 第22-23页 |
2.1.3 内部控制目标 | 第23页 |
2.2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 | 第23-24页 |
2.2.1 评价主体 | 第23-24页 |
2.2.2 评价内容 | 第24页 |
2.2.3 评价程序 | 第24页 |
2.2.4 评价方法 | 第24页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2.3.1 系统论 | 第24-25页 |
2.3.2 控制论 | 第25页 |
2.3.3 信号传递理论 | 第25-26页 |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实施现状 | 第26-30页 |
3.1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 | 第26页 |
3.2 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 | 第26-27页 |
3.3 “厦大版”内部控制指数和“迪博版”内部控制指数 | 第27页 |
3.4 上市公司现行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3.4.1 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 第28页 |
3.4.2 评价方法过于简单 | 第28页 |
3.4.3 评价结果可靠性较差 | 第28-29页 |
3.5 构建目标导向下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第4章 目标导向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构建 | 第30-37页 |
4.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第30页 |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0-34页 |
4.2.1 合法合规性指标的选取 | 第30-31页 |
4.2.2 资产安全性指标的选取 | 第31-32页 |
4.2.3 财务报告真实完整性指标的选取 | 第32-33页 |
4.2.4 经营效率和效果指标的选取 | 第33页 |
4.2.5 企业战略实现程度指标的选取 | 第33-34页 |
4.3 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4-36页 |
4.4 内部控制有效性等级的划分 | 第36-37页 |
第5章 目标导向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应用——以A股上市证券公司为例 | 第37-54页 |
5.1 行业介绍 | 第37页 |
5.2 数据收集 | 第37-43页 |
5.2.1 合法合规指标数据收集 | 第37-39页 |
5.2.2 资产安全指标数据收集 | 第39-40页 |
5.2.3 财务报告指标数据收集 | 第40-41页 |
5.2.4 经营效率和效果指标数据收集 | 第41-42页 |
5.2.5 企业战略指标数据收集 | 第42-43页 |
5.3 指标权重确定 | 第43-45页 |
5.4 A股上市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得分情况 | 第45-47页 |
5.5 A股上市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47-51页 |
5.5.1 23家上市证券公司整体内部控制评价情况分析 | 第48-49页 |
5.5.2 23家上市证券公司内部控制各个目标评价得分分析 | 第49-51页 |
5.6 相关建议 | 第51-5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A | 第59-61页 |
附录B | 第61-63页 |
附录C | 第63-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