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浅谈新浪潮时期的民族电影视觉审美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7页
导论 电影的视觉基础第7-9页
 第一节 眼睛与摄影机的构造和功能第7-8页
 第二节 看现实世界与看电影第8-9页
  一、自主性第8页
  二、眼动第8页
  三、空间辩别第8页
  四、运动感知第8-9页
第一章 视觉思维和艺术的关系第9-12页
 第一节 知觉和思维的割裂第9页
 第二节 格式塔第9-10页
 第三节 视觉的选择性第10-11页
 第四节 视觉形象的暗示第11-12页
第二章 视知觉与电影的关系第12-14页
 第一节 运动和视知觉第12页
 第二节 视觉隐喻的创造第12-13页
 第三节 视知觉对电影形象的视觉化作用第13-14页
第三章 中国电影“新浪潮”的演进第14-16页
 第一节 中国电影“新浪潮”概念的界定第14-15页
 第二节 新浪潮崛起的动因第15-16页
  香港第16页
  台湾第16页
  大陆第16页
第四章 中国电影新浪潮代表影片中的视觉因素第16-20页
 第一节 视知觉在中国新浪潮时期的表现与转型第16-17页
 第二节 中国新浪潮代表影片审美分析第17-20页
  许鞍华《投奔怒海》(1982)第17-18页
  侯孝贤《恋恋风尘》(1987)第18-19页
  张艺谋《红高粱》(1987)第19页
  田壮壮《吴清源》(2006)第19-20页
第五章 两岸三地“新浪潮”的视觉美学比较第20-21页
 第一节 两岸三地电影的视觉美学区别第20-21页
 第二节 两岸三地电影的视觉美学交汇第21页
结语第21-22页
引注第22-23页
参考文献第23-25页
致谢第25页

论文共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要快乐不要说教--从《喜羊羊与灰太狼》谈动画的走红
下一篇:立体影像技术在水墨动画创作中的运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