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词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菊芋和菊苣的价值与利用 | 第12页 |
1.2 果聚糖及果聚糖代谢相关的酶类 | 第12-14页 |
1.2.1 果聚糖及其类型 | 第12-13页 |
1.2.2 果聚糖代谢相关酶类及其功能 | 第13-14页 |
1.2.3 果聚糖外切水解酶与蔗糖转化酶的区别 | 第14页 |
1.3 固定化酶酶解菊芋 | 第14-16页 |
1.3.1 固定化酶及其背景与应用 | 第14-15页 |
1.3.2 固定化酶的制备方法 | 第15-16页 |
1.3.3 固定化菊粉酶酶解菊芋生产果糖 | 第16页 |
1.4 果糖结晶 | 第16-18页 |
1.4.1 果糖结晶的工艺的类型 | 第17页 |
1.4.2 果糖结晶的国内外工业化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菊芋和菊苣果聚糖外切水解酶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的分析 | 第20-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4页 |
2.2.1 菊芋Ht1-FEH Ⅲ的克隆 | 第21页 |
2.2.2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1-22页 |
2.2.3 四种果聚糖外切水解酶的毕赤酵母的转化及表达 | 第22页 |
2.2.4 重组蛋白的纯化及SDS-PAGE | 第22-23页 |
2.2.5 菊苣FEHs和菊芋1-FEH Ⅲ的酶学基本性质 | 第23-24页 |
2.2.6 六种果聚糖外切水解酶活力的测定 | 第2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4页 |
2.3.1 菊芋1-FEH Ⅲ基因的编码序列(CDS)克隆 | 第24-29页 |
2.3.2 菊芋Ht1-FEH Ⅲ的毕赤酵母表达载体构建 | 第29页 |
2.3.3 菊芋Ht1-FEH Ⅲ与菊苣三个Ci1-FEHs的毕赤酵母的转化 | 第29-30页 |
2.3.4 四种果聚糖外切水解酶的酶学性质(Ht1-FEH Ⅲ和3个Ci1-FEHs) | 第30-34页 |
2.4 讨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固定化酶的制备及酶解菊芋块茎 | 第36-4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6-39页 |
3.2.1 固定化的制备与条件优化 | 第36-38页 |
3.2.2 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 | 第38页 |
3.2.3 固定化酶酶解菊粉 | 第38-39页 |
3.2.4 固定化酶酶解菊芋 | 第39页 |
3.2.5 活的测定 | 第39页 |
3.2.6 数据分析和处理 | 第3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3.3.1 固定化酶的条件优化 | 第39-41页 |
3.3.2 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 | 第41-42页 |
3.3.3 固定化酶酶解菊粉 | 第42-43页 |
3.3.4 固定化酶酶解菊芋浸提液 | 第43-44页 |
3.4 讨论 | 第44-46页 |
第四章 酶解液的果糖结晶工艺 | 第46-54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4.2.1 酶解液的制备 | 第46页 |
4.2.2 晶种的制备 | 第46页 |
4.2.3 不同百分比果糖溶液的结晶正交试验的设计 | 第46-47页 |
4.2.4 酶解液的浓缩 | 第47页 |
4.2.5 酶解液的两次结晶 | 第47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7-53页 |
4.3.1 不同浓度的果糖结晶正交试验 | 第47-52页 |
4.3.2 酶解液的结晶 | 第52-53页 |
4.4 讨论 | 第53-54页 |
全文总结 | 第54-56页 |
创新点 | 第56-58页 |
展望 | 第58-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