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前言 | 第7-15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7-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4页 |
五、本文力求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托的概念、特点、基本法律关系 | 第15-21页 |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托的概念 | 第15-18页 |
(一)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托的基本概念 | 第15页 |
(二)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托的交易结构 | 第15-16页 |
(三)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托的交易流程 | 第16-18页 |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托的特点 | 第18-19页 |
(一) 基础资产池的构成复杂 | 第18页 |
(二) 现金流重组程度高 | 第18页 |
(三) 对资产服务机构的要求较高 | 第18-19页 |
(四) 证券化的成本较高 | 第19页 |
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托的基础法律关系 | 第19-21页 |
(一) 信贷资产形成的法律关系 | 第19页 |
(二) 信贷资产转让的法律关系 | 第19-20页 |
(三) SPT信托的法律关系 | 第20页 |
(四) 资产证券化信托发行的法律关系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托的信用风险及缓释措施 | 第21-32页 |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托信用风险特征 | 第21-22页 |
(一) 风险敞口的综合性 | 第21页 |
(二) 信用风险的传导性与易扩散性 | 第21页 |
(三) 信用风险的可控性 | 第21-22页 |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托信用风险表现 | 第22页 |
(一) 信用风险的种类及市场表现 | 第22页 |
(二) 信用风险的评级关注点 | 第22页 |
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托的内部信用风险缓释法律制度 | 第22-27页 |
(一) 不合格信贷资产的赎回的法律基础及机制设计 | 第22-25页 |
(二) 现金流超额覆盖的法律基础及机制设计 | 第25-26页 |
(三) 优先级/次级分层的法律基础及机制设计 | 第26-27页 |
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托的外部信用风险缓释法律制度 | 第27-29页 |
(一) 流动性支持人的法律基础及机制设计 | 第27-28页 |
(二) 信用违约互换的法律基础及机制设计 | 第28-29页 |
五、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托发行先例中信用风险缓释控制实践 | 第29-30页 |
(一) 发行先例的交易结构设计 | 第29页 |
(二) 发行先例的现金流回收机制 | 第29-30页 |
六、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托信用风险缓释控制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一) 不良贷款价值评估机制不完善 | 第30页 |
(二) 可选择的风险对冲机制缺乏 | 第30页 |
(三) 现行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不完整 | 第30-31页 |
(四) 监管模式存在缺陷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境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托信用风险缓释实践及启示 | 第32-35页 |
一、美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托信用风险缓释实践及启示 | 第32-33页 |
二、日本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托信用风险缓释实践及启示 | 第33页 |
三、韩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托信用风险缓释实践及启示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托信用风险缓释制度的完善 | 第35-37页 |
一、减少对评估结果的依赖,增加贷后资产一致性审查 | 第35页 |
二、引入信用违约互换风险对冲机制 | 第35-36页 |
三、完善现有立法体系 | 第36页 |
四、加强对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托市场的监管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