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一) 国内现状研究 | 第10-13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研究思路和调查方法 | 第15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四、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 | 第15-18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二) 存在不足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农民法治观念及其培育意义 | 第18-28页 |
第一节 法治观念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4页 |
一、法治的相关概念 | 第18-21页 |
二、法治观念的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三、法治观念与相关概念的厘清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 第24-28页 |
一、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二、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可行性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农村法治与农民法治观念发展 | 第28-52页 |
第一节 农村法治发展历程 | 第28-33页 |
一、建国初期(1949-1956) | 第28-29页 |
二、徘徊探索期(1956-1966) | 第29-30页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 第30页 |
四、改革开放后(1976-至今) | 第30-33页 |
第二节 农民法治观念现状 | 第33-47页 |
一、江苏概况 | 第33-34页 |
二、农民法治观念现状调查 | 第34-47页 |
第三节 当前农民法治观念存在的问题 | 第47-52页 |
一、农民法治观念中的历史遗留问题 | 第47-49页 |
二、农民法治观念出现的新问题 | 第49-52页 |
第三章 农民法治观念缺失成因解析 | 第52-64页 |
第一节 异化的“理性”经济人思维—经济视角 | 第52-54页 |
一、农民“习”法的成本与收益 | 第52-53页 |
二、农民“守”法的成本与收益 | 第53页 |
三、农民“求”法的成本与收益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城乡“二元”发展模式—社会视角 | 第54-56页 |
一、农民经济权利的贫困 | 第54-55页 |
二、农民政治权利的贫困 | 第55页 |
三、农民社会权利的贫困 | 第55-56页 |
四、农民文化权利的贫困 | 第56页 |
第三节 乡土“地方性知识”—文化角度 | 第56-59页 |
一、现代法治与传统法文化的冲突 | 第56-58页 |
二、现代法治与传统社会道德观的冲突 | 第58-59页 |
第四节 立法、执法、司法多重不足—法学角度 | 第59-64页 |
一、涉农立法不完备 | 第59-60页 |
二、执法体系不健全 | 第60-61页 |
三、司法体系不完善 | 第61-64页 |
第四章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路径选择 | 第64-72页 |
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 第64-66页 |
一、统筹城乡发展,突破城乡“二元”壁垒 | 第64-65页 |
二、大力发展经济,增强观念形成的物质基础 | 第65-66页 |
第二节 加强农村文化教育,转化普法教育形式 | 第66-67页 |
一、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改善农村人文环境 | 第66页 |
二、转化普法方式,增强普法的实效性 | 第66-67页 |
第三节 改变立法理念,完善法律体系 | 第67-68页 |
一、改变立法理念,贴合农民实际需要 | 第67-68页 |
二、完善现有涉农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 第68页 |
第四节 加强依法行政,提高司法公平效率 | 第68-72页 |
一、严格执法,树立农民对法律的信赖感 | 第68-69页 |
二、公正司法,增进农民对法律的正义感 | 第69-72页 |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调查问卷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