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10-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7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司法建议与社会治理概述 | 第19-25页 |
第一节 司法建议概述 | 第19-22页 |
一、司法建议的内涵 | 第19页 |
二、司法建议的发展历史 | 第19-22页 |
第二节 社会治理概述 | 第22-25页 |
一、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内涵 | 第22页 |
二、中国社会治理的可行性 | 第22-23页 |
三、社会治理中司法治理模式的兴起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司法建议参与社会治理的分析 | 第25-37页 |
第一节 司法建议参与社会治理的时代背景 | 第25-27页 |
一、利益分配机制变革与权利意识的增强 | 第25-26页 |
二、社会关系陌生化与社会纠纷多元化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以司法建议的方式推进社会治理的优越性 | 第27-30页 |
一、法院作为发布司法建议的主体的特别优势 | 第27-28页 |
二、司法建议契合社会治理的互动性思维 | 第28页 |
三、司法建议的柔性与服务性 | 第28-30页 |
第三节 司法建议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支持 | 第30-33页 |
一、司法实用主义 | 第30-31页 |
二、交往行为理论的启示 | 第31-32页 |
三、能动司法理念 | 第32-33页 |
第四节 司法建议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逻辑 | 第33-37页 |
一、堵漏防控的功能可以减少和预防纠纷 | 第33-34页 |
二、教谕启蒙的功能可以提高社会主体的法律意识 | 第34-35页 |
三、参与公共政策的功能可以推动公共政策的执行与完善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司法建议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及困境 | 第37-48页 |
第一节 司法建议工作的运行现状 | 第37-42页 |
一、司法建议立法现状 | 第37-38页 |
二、司法建议实践现状 | 第38-41页 |
三、综合评价分析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司法建议参与社会治理的困境:治理实效有待提升 | 第42-43页 |
一、司法建议的采纳与反馈影响治理实效 | 第42-43页 |
二、司法建议质量不高影响治理实效 | 第43页 |
第三节 影响司法建议治理实效的因素分析 | 第43-48页 |
一、司法建议无法律上的强制效力 | 第44-45页 |
二、司法建议的功能定位过于理想化 | 第45-47页 |
三、司法建议的社会认同度低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提升司法建议参与社会治理实效的构想 | 第48-54页 |
第一节 完善司法建议的公开机制 | 第48-49页 |
一、明确司法建议公开的内容与程度 | 第48-49页 |
二、构建司法建议公开的多元集约化方式 | 第49页 |
第二节 完善司法建议的互动机制 | 第49-52页 |
一、形成法院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良性互动 | 第50-51页 |
二、利益相关主体的吸纳 | 第51页 |
三、加强法院与媒体的交流互动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完善司法建议的配套工作机制 | 第52-54页 |
一、完善司法建议的奖励机制 | 第52-53页 |
二、完善司法建议的监督机制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