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区应急文化培育模式改进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26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三、主要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五、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六、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23-25页 |
七、创新点与不足 | 第25-26页 |
第一章 社区应急文化培育模式的分类 | 第26-31页 |
第一节 政府主导型培育模式 | 第26-28页 |
第二节 社区自治型培育模式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多元互动型培育模式 | 第29-31页 |
第二章 上海社区应急文化培育模式的实证分析 | 第31-45页 |
第一节 上海的政府主导型培育模式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典型案例 | 第32-35页 |
一、陆家嘴街道应急文化培育 | 第32-33页 |
二、淮海中路街道应急文化培育 | 第33-34页 |
三、方松街道应急文化培育 | 第34-35页 |
第三节 上海社区应急文化培育的现状分析 | 第35-41页 |
一、被动参与的应急精神文化培育 | 第35-37页 |
二、自上而下的应急制度文化培育 | 第37-39页 |
三、行政主导的应急行为文化培育 | 第39-41页 |
第四节 上海社区应急文化培育的困境 | 第41-45页 |
一、培育主体过度行政化 | 第41-42页 |
二、传统应急观念束缚 | 第42-43页 |
三、培育载体单一化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国外社区应急文化培育模式经验借鉴 | 第45-55页 |
第一节 纽约的社区自治型培育模式 | 第45-48页 |
一、社区:个人价值导向 | 第45-48页 |
二、政府:辅助参与原则 | 第48页 |
第二节 东京的多元互动型培育模式 | 第48-51页 |
一、社区:共生意识导向 | 第49-50页 |
二、政府:全面参与原则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培育模式比较及创新经验 | 第51-55页 |
一、培育模式的比较 | 第51-53页 |
二、创新经验 | 第53-55页 |
第四章 上海社区应急文化培育模式的改进策略 | 第55-66页 |
第一节 扩大培育主体 | 第55-57页 |
一、政府:规范引导 | 第55页 |
二、社区居委会:积极开展 | 第55-56页 |
三、社区居民:主动参与 | 第56页 |
四、社区组织:志愿支持 | 第56-57页 |
第二节 丰富培育内容 | 第57-60页 |
一、“以人为本”的精神文化培育 | 第57-58页 |
二、“行政引导”的制度文化培育 | 第58-59页 |
三、“自救互救”的行为文化培育 | 第59-60页 |
第三节 创新培育载体 | 第60-63页 |
一、科学宣教机制 | 第60-62页 |
二、创新演练实施 | 第62-63页 |
第四节 完善保障机制 | 第63-66页 |
一、制度保障机制 | 第63页 |
二、协同合作机制 | 第63-64页 |
三、评估监测机制 | 第64-65页 |
四、信息化沟通机制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