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概述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悬架系统非线性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悬架非线性对汽车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课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1.3.2 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第16-17页 |
1.5 本文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后独立悬架系统非线性因素分析与建模 | 第18-40页 |
2.1 非线性因素分析 | 第18-21页 |
2.1.1 非线性结构特征 | 第18-20页 |
2.1.2 后独立悬架系统中的非线性因素 | 第20-21页 |
2.2 变刚度螺簧非线性特性分析与模型建立 | 第21-30页 |
2.2.1 螺簧结构参数确定与计算公式推导 | 第21-23页 |
2.2.2 变刚度螺簧特性分析 | 第23-27页 |
2.2.3 变刚度螺簧的有限元分析 | 第27-29页 |
2.2.4 变刚度螺簧的载荷Fs与变形量f关系数学模型建立 | 第29-30页 |
2.3 减振器非线性特性分析与模型建立 | 第30-33页 |
2.3.1 减振器的结构特点 | 第30页 |
2.3.2 减振器的速度特性曲线 | 第30-32页 |
2.3.3 减振器的非线性特性数学模型建立 | 第32-33页 |
2.4 橡胶衬套非线性特性分析与建模 | 第33-39页 |
2.4.1 后独立悬架系统中的橡胶衬套 | 第33-34页 |
2.4.2 橡胶衬套模型的理论推导 | 第34-37页 |
2.4.3 橡胶衬套的数学模型建立及参数辨识 | 第37-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悬架系统非线性对汽车平顺性影响研究 | 第40-59页 |
3.1 路面不平度模型 | 第40-43页 |
3.2 1/4汽车模型平顺性分析 | 第43-47页 |
3.2.1 线性模型振动特性分析 | 第43-45页 |
3.2.2 悬架非线性对振动特性的影响 | 第45-47页 |
3.3 整车模型平顺性分析 | 第47-58页 |
3.3.1 线性模型振动特性分析 | 第47-55页 |
3.3.2 悬架非线性对整车模型振动特性影响 | 第55-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悬架系统非线性对操纵性影响研究 | 第59-67页 |
4.1 Adams/Car建模基础 | 第59-60页 |
4.1.1 Adams/Car简述 | 第59-60页 |
4.1.2 后独立悬架总成建模思路 | 第60页 |
4.2 后独立悬架总成虚拟样机模型建立 | 第60-63页 |
4.2.1 后独悬子系统模型建立 | 第60-61页 |
4.2.2 后横向稳定杆子系统模型建立 | 第61-62页 |
4.2.3 后独悬总成模型 | 第62-63页 |
4.3 运动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63-66页 |
4.3.1 K特性分析 | 第64-65页 |
4.3.2 C特性分析 | 第65-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独立悬架刚柔耦合非线性分析与试验验证 | 第67-76页 |
5.1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67-68页 |
5.2 后独立悬架刚柔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68-72页 |
5.2.1 Adams中柔性体建模方法 | 第68-69页 |
5.2.2 上控制臂柔体模型建立 | 第69-70页 |
5.2.3 横臂柔体模型建立 | 第70页 |
5.2.4 H臂柔体模型建立 | 第70-71页 |
5.2.5 刚柔耦合非线性后独悬总成模型的建立 | 第71-72页 |
5.3 后独立悬架性能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72-75页 |
5.3.1 平行轮跳试验 | 第72-73页 |
5.3.2 同向侧向力试验 | 第73页 |
5.3.3 同向纵向力试验 | 第73-74页 |
5.3.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4-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总结 | 第76-77页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