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种子休眠QTLs动态分析和种子吸胀相关基因鉴定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缩略词及英汉对照第12-13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3-37页
    第一章 作物种子休眠生理与遗传研究进展第13-21页
        1 种子休眠意义第13页
        2 种子休眠的类型第13-14页
        3 种子休眠的原因第14页
        4 种子休眠破除方法第14-16页
        5 种子休眠的调控第16-17页
        6 种子休眠QTLs定位第17-21页
    第二章 作物种子萌发生理与遗传研究进展第21-37页
        1 种子萌发过程第21-22页
        2 种子萌发的调控第22-25页
            2.1 内源激素第22-23页
            2.2 蛋白质第23-24页
            2.3 其他化学物质第24页
            2.4 温度第24-25页
            2.5 光第25页
        3 引发处理对种子萌发的调节第25-30页
            3.1 种子引发意义第25-26页
            3.2 种子引发方法第26-28页
            3.3 种子引发的影响因素第28-29页
            3.4 种子引发机理第29-30页
        4 种子萌发的蛋白质组分析第30-33页
            4.1 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进展第30-32页
            4.2 种子蛋白组学研究进展第32-33页
        5 热激蛋白研究进展第33-35页
        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5-37页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第37-89页
    第三章 水稻种子不同发育时期休眠性QTLs的动态分析第37-57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8-43页
            1.1 试验材料及田间种植第38页
            1.2 种子休眠性鉴定第38-39页
            1.3 图谱构建第39-41页
            1.4 QTL定位第41-42页
            1.5 优异家系材料鉴定第42页
            1.6 优异亲本杂交组合预测第42-43页
            1.7 数据分析第4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3-53页
            2.1 亲本和重组自交系群体的种子休眠第43-45页
            2.2 相关性分析第45-46页
            2.3 QTL定位第46-48页
            2.4 上位性QTL及QTL×发育阶段互作分析第48-50页
            2.5 主效QTL qSD7.1分析第50-51页
            2.6 优异亲本杂交组合预测第51-53页
        3 讨论第53-57页
    第四章 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水稻种子吸胀相关基因第57-8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8-68页
            1.1 植物材料与田间种植第58页
            1.2 发芽试验第58页
            1.3 总蛋白质提取第58-59页
            1.4 双向电泳分析第59-60页
            1.5 质谱分析第60-61页
            1.6 蛋白质功能分析第61页
            1.7 种子引发处理第61页
            1.8 Real-time PCR第61-63页
            1.9 OsHsp20基因组织表达分析第63-64页
            1.10 OsHsp20基因克隆第64-65页
            1.11 转基因载体的构建与鉴定第65-67页
            1.12 转基因水稻的构建第67-68页
            1.13 数据分析第6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8-85页
            2.1 种子萌发表型第68-69页
            2.2 差异蛋白鉴定第69-72页
            2.3 蛋白功能分类第72-76页
            2.4 基因表达Meta分析第76-77页
            2.5 种子吸胀过程基因表达分析第77-79页
            2.6 种子引发生物标记开发第79-80页
            2.7 OsHsp20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80-81页
            2.8 OsHsp20氨基酸序列比较及系统进化分析第81-82页
            2.9 OsHsp20基因组织表达分析第82-83页
            2.10 OsHsp20基因的转基因株系构建第83-84页
            2.11 OsHsp20的转基因株系表型鉴定第84-85页
        3 讨论第85-89页
全文总结和创新点第89-91页
    一、全文总结第89页
    二、创新点第89-91页
不足之处和下一步计划第91-93页
    一、不足之处第91页
    二、下一步计划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7页
附录第107-111页
在读期间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第111-113页
致谢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氮肥优化管理提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生理机制研究
下一篇:水稻植株生产力和物质分配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