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41页 |
1.1 我国水稻生产发展现状 | 第17页 |
1.2 氮素的吸收和同化 | 第17-20页 |
1.2.1 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和同化 | 第18-19页 |
1.2.2 氮素同化酶与氮素吸收和产量形成的关系 | 第19-20页 |
1.3 氮素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20-23页 |
1.3.1 氮素对穗数的影响 | 第20-21页 |
1.3.2 氮素对穗粒数的影响 | 第21-22页 |
1.3.3 氮素对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 | 第22-23页 |
1.4 水稻根系与氮素吸收和产量形成 | 第23-25页 |
1.4.1 水稻根系 | 第23-24页 |
1.4.2 氮素营养对水稻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24-25页 |
1.4.3 水稻根系形态及生理特性与氮素吸收和产量形成的关系 | 第25页 |
1.5 我国稻田氮肥施用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1.5.1 氮肥施用和利用现状 | 第25-26页 |
1.5.2 氮肥施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1.6 氮素管理模式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1.6.1 水稻实时氮肥管理技术 | 第27-28页 |
1.6.2 水稻实地氮肥管理模式 | 第28页 |
1.6.3 水稻三控施肥管理技术 | 第28-29页 |
1.6.4 水稻优质高产精确施氮技术 | 第29页 |
1.6.5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 | 第29-30页 |
1.7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30-32页 |
1.7.1 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31页 |
1.7.3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41页 |
第二章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 第41-57页 |
2.1 前言 | 第41-42页 |
2.2 材料方法 | 第42-44页 |
2.2.1 试验地点与品种 | 第42页 |
2.2.2 试验设计 | 第42-43页 |
2.2.3 水稻栽培与田间管理 | 第43页 |
2.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3-44页 |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2.3.1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收获指数的影响 | 第44-45页 |
2.3.2 氮肥优化管理对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2.3.3 氮肥优化管理对地上部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2.3.4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2.3.5 氮肥优化管理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第48页 |
2.3.6 氮肥优化管理对叶片SPAD值的影响 | 第48-49页 |
2.4 讨论 | 第49-52页 |
2.4.1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 第49-50页 |
2.4.2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50-51页 |
2.4.3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氮素累积及利用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2.5 小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第三章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第57-77页 |
3.1 前言 | 第57-5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3.2.1 试验地点与品种 | 第58页 |
3.2.2 试验方案 | 第58-59页 |
3.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9-60页 |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0-70页 |
3.3.1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收获指数的影响 | 第60-61页 |
3.3.2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干物质积累与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61-63页 |
3.3.3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干物质生产效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3.3.4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64-66页 |
3.3.5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 第66-67页 |
3.3.6 水稻花前花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 | 第67-68页 |
3.3.7 花前干物质再转运与花后同化物转移 | 第68-70页 |
3.3.8 干物质相关参数与产量的关系 | 第70页 |
3.4 讨论 | 第70-73页 |
3.4.1 不同氮肥供应下水稻产量的响应 | 第70-71页 |
3.4.2 水稻干物质积累分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 第71-73页 |
3.5 小结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第四章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根系形态特征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77-93页 |
4.1 前言 | 第77-7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8-79页 |
4.2.1 试验地点与品种 | 第78页 |
4.2.2 试验方案 | 第78页 |
4.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78-79页 |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7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9-86页 |
4.3.1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根系长势的影响 | 第79-80页 |
4.3.2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根系长度的影响 | 第80-81页 |
4.3.3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根系根系总表面积与体积的影响 | 第81-84页 |
4.3.4 氮肥优化管理对根系木质部伤流液的影响 | 第84-86页 |
4.3.5 根系形态特征和根系活力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 第86页 |
4.4 讨论 | 第86-88页 |
4.5 小结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第五章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第93-109页 |
5.1 前言 | 第93-94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94-95页 |
5.2.1 试验地点与品种 | 第94页 |
5.2.2 试验方案 | 第94页 |
5.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94页 |
5.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94-9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95-101页 |
5.3.1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植株体内氮素含量的影响 | 第95-96页 |
5.3.2 氮肥优化管理对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及累积速率的影响 | 第96-97页 |
5.3.3 根系生长、形态特征及根系活力与氮素累积的关系 | 第97-99页 |
5.3.4 花前花后地上部氮素累积 | 第99页 |
5.3.5 氮素转运与转移 | 第99-100页 |
5.3.6 氮素相关参数与产量相关性 | 第100-101页 |
5.4 讨论 | 第101-103页 |
5.5 小结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9页 |
第六章 氮肥优化管理对氮素同化能力的影响 | 第109-123页 |
6.1 引言 | 第109-110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10-111页 |
6.2.1 试验地点与品种 | 第110页 |
6.2.2 试验方案 | 第110页 |
6.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10-111页 |
6.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11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111-116页 |
6.3.1 氮肥优化管理对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6.3.2 氮肥优化管理对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6.3.3 氮肥优化管理对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6.3.4 氮肥优化管理对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第115页 |
6.3.5 氮素同化酶活性与花后氮素吸收量的关系 | 第115-116页 |
6.4 讨论 | 第116-118页 |
6.5 小结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3页 |
第七章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颖花形成及籽粒灌浆的影响 | 第123-143页 |
7.1 前言 | 第123-124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124-126页 |
7.2.1 试验地点与品种 | 第124页 |
7.2.2 试验方案 | 第124页 |
7.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24-126页 |
7.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26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126-134页 |
7.3.1 氮肥优化管理对枝梗形成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7.3.2 氮肥优化管理对颖花形成的影响 | 第127页 |
7.3.3 枝梗及颖花与孕穗至开花期期间氮素累积量及地上部生长速率间的关系 | 第127-128页 |
7.3.4 氮肥优化管理对籽粒灌浆的影响 | 第128-130页 |
7.3.5 氮肥优化管理对籽粒碳水化合物累积的影响 | 第130-133页 |
7.3.6 氮肥优化管理对源叶供应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7.4 讨论 | 第134-137页 |
7.4.1 施用粒肥对颖花形成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7.4.2 氮肥优化管理对籽粒灌浆的影响 | 第135-137页 |
7.5 小结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3页 |
全文结论 | 第143-145页 |
创新点 | 第145-147页 |
附录 | 第147-149页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149-151页 |
致谢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