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背景 | 第11-12页 |
1.2 供应链超网络均衡的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固定需求与随机需求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单渠道与双渠道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供应链的发展 | 第21-22页 |
2.3 供应链超网络 | 第22-23页 |
2.4 变分不等式 | 第23-25页 |
2.4.1 定义 | 第24页 |
2.4.2 变分不等式和最优化问题 | 第24-25页 |
2.5 经济学概念 | 第25页 |
2.5.1 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 | 第25页 |
2.5.2 影子价格(Shadow Price) | 第25页 |
2.5.3 市场出清价格(Market-clearing Price) | 第25页 |
2.5.4 需求价格(Demand Price) | 第25页 |
2.6 算法原理 | 第25-27页 |
2.6.1 修正投影算法 | 第25-26页 |
2.6.2 人工蜂群算法 | 第26-2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随机需求下的双渠道供应链超网络均衡模型 | 第29-47页 |
3.1 四层供应链超网络 | 第29-30页 |
3.2 供应商最优决策及均衡分析 | 第30-32页 |
3.2.1 生产成本函数 | 第30页 |
3.2.2 交易成本函数 | 第30-31页 |
3.2.3 客户关系价值函数 | 第31页 |
3.2.4 风险函数 | 第31页 |
3.2.5 供应商最优决策目标函数及变分不等式 | 第31-32页 |
3.3 制造商最优决策及均衡分析 | 第32-36页 |
3.3.1 生产成本函数 | 第33页 |
3.3.2 交易成本函数 | 第33-34页 |
3.3.3 客户关系价值函数 | 第34页 |
3.3.4 风险函数 | 第34页 |
3.3.5 配送时间函数 | 第34-35页 |
3.3.6 制造商最优决策目标函数及变分不等式 | 第35-36页 |
3.4 零售商最优决策及均衡分析 | 第36-41页 |
3.4.1 交易成本函数 | 第37页 |
3.4.2 持有成本函数 | 第37-38页 |
3.4.3 惩罚成本函数 | 第38-39页 |
3.4.4 风险函数 | 第39页 |
3.4.5 配送时间函数 | 第39页 |
3.4.6 零售商最优决策目标函数及变分不等式 | 第39-41页 |
3.5 消费者最优决策及均衡分析 | 第41-43页 |
3.5.1 消费者线下购买的约束条件及需求函数 | 第41-42页 |
3.5.2 消费者线上购买的约束条件及需求函数 | 第42-43页 |
3.5.3 消费者最优决策变分不等式 | 第43页 |
3.6 四层供应链超网络均衡模型 | 第43-4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双渠道供应链超网络均衡模型的分析与解法 | 第47-65页 |
4.1 均衡模型的性质及分析 | 第47-53页 |
4.1.1 解的存在性 | 第47页 |
4.1.2 单调性 | 第47-52页 |
4.1.3 严格单调性 | 第52-53页 |
4.1.4 解的唯一性 | 第53页 |
4.1.5 利普西茨连续性 | 第53页 |
4.2 均衡模型算法对比分析 | 第53-63页 |
4.2.1 修正投影算法 | 第54-56页 |
4.2.2 人工蜂群算法 | 第56-57页 |
4.2.3 算法比较 | 第57-60页 |
4.2.4 最终算法应用 | 第60-6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双渠道供应链超网络均衡模型的算例分析 | 第65-83页 |
5.1 随机需求下的双渠道供应链超网络均衡分析 | 第67-70页 |
5.2 消费者对线上购物的接受程度对供应链超网络均衡的影响 | 第70-73页 |
5.2.1 l对供应链各层级交易数量的影响 | 第71-72页 |
5.2.2 l对供应链各层级利润的影响 | 第72-73页 |
5.3 品牌效应对供应链超网络均衡的影响 | 第73-81页 |
5.3.1 模型重建 | 第73-76页 |
5.3.2 算例求解 | 第76-80页 |
5.3.3 提高品牌效应的方案 | 第80-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页 |
6.2 创新点 | 第83-84页 |
6.3 展望 | 第84-85页 |
附录 | 第85-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