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10-18页 |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带式输送机调偏装置的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1.2.1 锥形上调心托辊调偏装置 | 第11-12页 |
| 1.2.2 带立辊中间转轴式调偏装置 | 第12-13页 |
| 1.2.3 摩擦上调心托辊调偏装置 | 第13页 |
| 1.2.4 托辊支架调偏 | 第13-14页 |
| 1.2.5 检测轮自动调偏装置 | 第14-15页 |
| 1.2.6 气动式调偏装置 | 第15页 |
| 1.2.7 电控液动调偏装置 | 第15-16页 |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输送带跑偏机理及液压自动调偏装置设计 | 第18-34页 |
| 2.1 输送带跑偏机理分析 | 第18-21页 |
| 2.1.1 输送带跑偏特征 | 第18页 |
| 2.1.2 输送带跑偏机理分析 | 第18-21页 |
| 2.2 液压自动调偏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 第21-28页 |
| 2.2.1 液压自动调偏装置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22-25页 |
| 2.2.2 液压自动调偏装置安装位置选择 | 第25-26页 |
| 2.2.3 托辊组间距确定 | 第26-27页 |
| 2.2.4 液压系统的设计 | 第27-28页 |
| 2.3 基于SolidWorks软件的机械系统建模 | 第28-32页 |
| 2.3.1 SolidWorks软件的应用简介 | 第28-29页 |
| 2.3.2 液压自动调偏装置的零部件建模 | 第29-31页 |
| 2.3.3 液压自动调偏装置三维模型的实体装配 | 第31-3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液压自动调偏装置的刚柔耦合模型建立 | 第34-48页 |
| 3.1 ADAMS软件应用简介 | 第34-35页 |
| 3.2 液压自动调偏装置多刚体模型的建立 | 第35-39页 |
| 3.2.1 三维模型导入ADAMS环境中 | 第35-36页 |
| 3.2.2 相关约束、驱动和碰撞载荷的添加 | 第36-39页 |
| 3.3 输送带柔性体模型的建立 | 第39-47页 |
| 3.3.1 ADAMS分析软件中的柔性体技术 | 第39页 |
| 3.3.2 生成柔性体模态中性文件 | 第39-44页 |
| 3.3.3 柔性体替换刚性体 | 第44-47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液压自动调偏装置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 第48-76页 |
| 4.1 液压自动调偏装置工况分析 | 第48页 |
| 4.2 输送带水平运行时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 第48-59页 |
| 4.2.1 重载运行仿真分析 | 第48-56页 |
| 4.2.2 空载运行仿真分析 | 第56-59页 |
| 4.3 上运情况下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 第59-66页 |
| 4.3.1 重载运行仿真分析 | 第59-62页 |
| 4.3.2 空载运行仿真分析 | 第62-66页 |
| 4.4 下运情况下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 第66-72页 |
| 4.4.1 重载运行仿真 | 第66-69页 |
| 4.4.2 空载运行仿真 | 第69-72页 |
| 4.5 结果对比分析 | 第72-74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第五章 系统的机-液联合仿真研究 | 第76-88页 |
| 5.1 联合仿真的目的和意义 | 第76页 |
| 5.2 机液联合仿真概述 | 第76-78页 |
| 5.3 系统的机液联合仿真模型建立 | 第78-83页 |
| 5.3.1 液压系统模型建立 | 第78-79页 |
| 5.3.2 创建软件接口 | 第79-82页 |
| 5.3.3 生成机液联合仿真模型 | 第82-83页 |
| 5.4 机液联合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83-86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 6.1 课题的主要结论 | 第88-89页 |
| 6.2 以后工作的展望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 致谢 | 第94-9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