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2 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5-16页 |
1.4.1 研究不足 | 第15页 |
1.4.2 研究展望 | 第15-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22页 |
2.2.1 精准扶贫方面的研究 | 第17-19页 |
2.2.2 特色产业扶贫方面的研究 | 第19-20页 |
2.2.3 经济社会因素减贫效应方面的研究 | 第20-22页 |
2.3 文献评价 | 第22-24页 |
3 特色产业发展减贫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24-32页 |
3.1 特色产业的内涵与发展意义 | 第24-25页 |
3.1.1 特色产业的内涵 | 第24页 |
3.1.2 特色产业发展的意义 | 第24-25页 |
3.2 精准扶贫的相关理论依据 | 第25-28页 |
3.2.1 精准扶贫的内涵 | 第25页 |
3.2.2 稀缺扶贫资源的配置 | 第25-26页 |
3.2.3 精准扶贫鼓励多方力量参与 | 第26-27页 |
3.2.4 不同利益相关者间存在博弈 | 第27-28页 |
3.3 特色产业发展与扶贫的内在关系 | 第28-30页 |
3.3.1 特色产品适宜贫困农户参与生产 | 第28-29页 |
3.3.2 特色产品生产成本低收益高 | 第29页 |
3.3.3 特色产业可避免结构同质化竞争 | 第29-30页 |
3.3.4 特色产业链条延长提高贫困户收益 | 第30页 |
3.4 特色产业发展的减贫机制 | 第30-32页 |
4 特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 第32-43页 |
4.1 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 第32-34页 |
4.2 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 第34-37页 |
4.3 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4.4 特色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9-43页 |
4.4.1 产业发展各主体间存在利益冲突 | 第39-40页 |
4.4.2 龙头企业不成熟 | 第40-41页 |
4.4.3 相关条件不配套 | 第41-42页 |
4.4.4 利益联结方式偏出精准扶贫目标 | 第42-43页 |
5 特色产业减贫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43-51页 |
5.1 假设和模型 | 第43-44页 |
5.2 数据来源和背景描述 | 第44-45页 |
5.3 实证分析和结果 | 第45-48页 |
5.3.1 参与特色产业是否影响贫困户家庭收入水平 | 第45-47页 |
5.3.2 参与特色产业是否影响贫困户家庭脱贫概率 | 第47-48页 |
5.4 稳定性检验和结果 | 第48-50页 |
5.5 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 第50-51页 |
6 发展特色产业以实现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 | 第51-57页 |
6.1 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政策的调整和优化 | 第51-52页 |
6.1.1 贫困地区发展产业的政策导向和目标 | 第51页 |
6.1.2 发展特色产业的政策组合 | 第51-52页 |
6.2 帮助贫困者增强在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博弈能力 | 第52-54页 |
6.2.1 倡导贫困农户广泛参与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 第52页 |
6.2.2 降低贫困者脱贫的综合成本 | 第52-54页 |
6.3 帮助企业增强产业带动能力 | 第54页 |
6.3.1 吸引真正的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发展 | 第54页 |
6.3.2 多维度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 第54页 |
6.4 加强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政府规制 | 第54-57页 |
6.4.1 政府对特色产业发展的规制导向是精准扶贫 | 第55页 |
6.4.2 降低政府对特色产业发展主体的监管成本 | 第55页 |
6.4.3 加大对消极脱(扶)贫行为的惩罚力度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