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微影像审美研究
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四、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五、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网络微影像概述 | 第17-26页 |
一、网络微影像的定义 | 第17-18页 |
二、网络微影像的类别 | 第18-23页 |
(一)微电影 | 第18-19页 |
(二)微纪录片 | 第19-20页 |
(三)网络短剧 | 第20-22页 |
(四)短视频 | 第22-23页 |
三、网络微影像的基本特征 | 第23-26页 |
(一)浓缩的微叙事 | 第23页 |
(二)碎片化的镜头语言 | 第23-24页 |
(三)草根化的个人风格 | 第24页 |
(四)互动性的娱乐方式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网络微影像审美特征 | 第26-33页 |
一、网络微影像的一般美学特征 | 第26-29页 |
(一)形式美 | 第26-27页 |
(二)艺术美 | 第27-28页 |
(三)社会美 | 第28-29页 |
二、网络微影像的“微”审美特征 | 第29-30页 |
(一)主题之微美 | 第29页 |
(二)视角之微美 | 第29-30页 |
(三)故事之微美 | 第30页 |
三、网络微影像的符号美学特征 | 第30-33页 |
(一)艺术情感性 | 第30-31页 |
(二)超越时空性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网络微影像的审美批判 | 第33-42页 |
一、网络微影像的审美价值 | 第33-35页 |
(一)大众文化的彰显 | 第33-34页 |
(二)后现代文化的烙印 | 第34-35页 |
二、网络微影像的时代特征 | 第35-38页 |
(一)公共话语空间的扩张 | 第35-36页 |
(二)个人表达的自由 | 第36-37页 |
(三)对底层与边缘化的关注 | 第37-38页 |
三、网络微影像的审美局限性 | 第38-42页 |
(一)艺术韵味的消解 | 第38-39页 |
(二)审美界限的模糊 | 第39-40页 |
(三)审美意识浅表化 | 第40-41页 |
(四)审美经验同质化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网络微影像的“微”审美建构 | 第42-51页 |
一、传统美学范畴“微”的新应用 | 第42-44页 |
(一)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微”的流变 | 第42-43页 |
(二)“微”美学思想 | 第43-44页 |
(三)“微”美学思想的继承与传递 | 第44页 |
二、网络微影像创作的审美表达 | 第44-47页 |
(一)含蓄之美:隐而不显的意境表达 | 第44-45页 |
(二)微妙之美:精妙深远的艺术韵味 | 第45-46页 |
(三)微言大义:以小见大的社会意识 | 第46-47页 |
三、网络微影像的审美鉴赏 | 第47-51页 |
(一)在“微与妙”中提升审美意识 | 第47-48页 |
(二)在“大与小”中塑造批判思维 | 第48-49页 |
(三)培养“真善美”的审美趣味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