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国内外汉字创意字体设计研究状况 | 第10-13页 |
1.2.2 国内外视觉修辞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范围 | 第15页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及可行性 | 第16页 |
1.6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视觉文化与视觉修辞 | 第18-24页 |
2.1 视觉文化与理解汉字创意字体设计的方法 | 第18-20页 |
2.1.1 视觉文化研究谱系 | 第18-19页 |
2.1.2 理解汉字创意字体设计的方法 | 第19-20页 |
2.2 视觉修辞简述 | 第20-23页 |
2.2.1 视觉修辞概念与内涵 | 第20-21页 |
2.2.2 修辞的多面性—视觉修辞之于视觉文化 | 第21页 |
2.2.3 修辞的感染力—视觉修辞之于视觉传达设计 | 第21-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汉字创意字体设计的源与流 | 第24-28页 |
3.1 概念界定 | 第24页 |
3.1.1 汉字字体设计 | 第24页 |
3.1.2 汉字创意字体设计 | 第24页 |
3.2 汉字创意字体设计的面貌呈现 | 第24-26页 |
3.2.1 从汉字文化传承看汉字创意字体设计 | 第24-25页 |
3.2.2 从时代发展看汉字创意字体设计 | 第25-26页 |
3.2.3 从现代媒介环境看汉字创意字体设计 | 第2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4章 视觉修辞对汉字创意字体设计的功能 | 第28-44页 |
4.1 视觉修辞的“交往、传播过程”功能 | 第28-30页 |
4.1.1 视觉修辞的理论分析研究功能 | 第28-29页 |
4.1.2 视觉修辞对汉字创意字体设计的启示功能 | 第29-30页 |
4.1.3 视觉修辞对汉字创意字体设计的审美批判功能 | 第30页 |
4.2 视觉修辞的“修辞因素策略性”功能 | 第30-41页 |
4.2.1 譬喻 | 第31-32页 |
4.2.2 借代 | 第32-33页 |
4.2.3 映衬 | 第33-34页 |
4.2.4 摹状 | 第34-35页 |
4.2.5 比拟 | 第35-37页 |
4.2.6 讽喻 | 第37-38页 |
4.2.7 夸张 | 第38页 |
4.2.8 析字 | 第38-39页 |
4.2.9 隐藏 | 第39页 |
4.2.10 飞白 | 第39-40页 |
4.2.11 重叠与反复 | 第40-4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第5章 视觉修辞在汉字创意字体设计中的应用 | 第44-56页 |
5.1 视觉修辞与汉字创意字体设计的关系 | 第44-45页 |
5.1.1 相互递进关系 | 第44页 |
5.1.2 共同包含关系 | 第44-45页 |
5.2 “中国人的汉字思维”主体毕业设计实践 | 第45-54页 |
5.2.1 设计要素一:视觉修辞视角下的创作背景思考 | 第45页 |
5.2.2 设计要素二:视觉修辞视角下的主题内容分析 | 第45-46页 |
5.2.3 设计要素三:“中国人的汉字思维”设计过程及作品阐述 | 第46-53页 |
5.2.4 设计要素四:“中国人的汉字思维”及视觉修辞的反思 | 第53-5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