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安贡川民居永福堂初探
论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前篇 永福堂现状与修复图纸 | 第11-67页 |
第一部分 现状图 | 第12-49页 |
现状洋峰村总平面图 | 第13-14页 |
现状永福堂及周边总平面图 | 第14-15页 |
现状一层平面图 | 第15-16页 |
现状负一层平面图 | 第16-17页 |
现状屋顶平面图 | 第17-18页 |
现状北立面图 | 第18-19页 |
现状南立面图 | 第19-20页 |
现状东立面图 | 第20-21页 |
现状西立面图 | 第21-22页 |
现状1-1剖面图 | 第22-23页 |
现状2-2剖面图 | 第23-24页 |
现状3-3剖面图 | 第24-25页 |
现状4-4剖面图 | 第25-26页 |
现状5-5剖面图 | 第26-27页 |
现状6-6剖面图 | 第27-28页 |
现状7-7剖面图 | 第28-29页 |
现状8-8剖面图 | 第29-30页 |
现状轴测分解图 | 第30-31页 |
祖堂大梁雕花 | 第31-32页 |
祖堂雕花1 | 第32-33页 |
祖堂雕花2 | 第33-34页 |
祖堂雕花3 | 第34-35页 |
过厅雕花 | 第35-36页 |
私塾雕花 | 第36-37页 |
上堂窗扇 | 第37-38页 |
下堂窗扇1 | 第38-39页 |
下堂窗扇2 | 第39-40页 |
门扇1 | 第40-41页 |
门扇2 | 第41-42页 |
门扇3 | 第42-43页 |
门扇4 | 第43-44页 |
门扇5 | 第44-45页 |
门扇6 | 第45-46页 |
门扇7 | 第46-47页 |
门扇8 | 第47-48页 |
祖堂条几 | 第48-49页 |
第二部分 修复图 | 第49-67页 |
修复永福堂及周边总平面图 | 第50-51页 |
修复一层平面图 | 第51-52页 |
修复负一层平面图 | 第52-53页 |
修复屋顶平面图 | 第53-54页 |
修复北立面图 | 第54-55页 |
修复南立面图 | 第55-56页 |
修复东立面图 | 第56-57页 |
修复西立面图 | 第57-58页 |
修复1-1剖面图 | 第58-59页 |
修复2-2剖面图 | 第59-60页 |
修复3-3剖面图 | 第60-61页 |
修复4-4剖面图 | 第61-62页 |
修复5-5剖面图 | 第62-63页 |
修复6-6剖面图 | 第63-64页 |
修复7-7剖面图 | 第64-65页 |
修复8-8剖面图 | 第65-66页 |
修复轴测分解图 | 第66-67页 |
后篇 永福堂研究报告 | 第67-169页 |
绪论 | 第68-74页 |
0.1 研究现状与背景 | 第68-72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68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68页 |
0.1.3 福建民居研究进展 | 第68-69页 |
0.1.3 永安民居研究现状 | 第69-72页 |
0.2 研究对象、目的与方法 | 第72页 |
0.2.1 研究对象 | 第72页 |
0.2.2 研究目的 | 第72页 |
0.2.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72页 |
0.3 小结 | 第72-74页 |
第一章 永福堂的背景 | 第74-81页 |
1.1 洋峰李氏家族的发展 | 第74-77页 |
1.1.1 定居洋峰前的流变 | 第74-75页 |
1.1.2 定居洋峰后的发展 | 第75-77页 |
1.2 落址洋峰 | 第77-80页 |
1.2.1 地貌与布局 | 第78-79页 |
1.2.2 社会环境 | 第79页 |
1.2.3 气候物产 | 第79-80页 |
1.3 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二章 永福堂的设计 | 第81-89页 |
2.1 建设目标 | 第81-83页 |
2.1.1 宗族系网 | 第81页 |
2.1.2 建设原因 | 第81-82页 |
2.1.3 形制与功能 | 第82-83页 |
2.2 选址 | 第83-84页 |
2.2.1 山水布局 | 第83-84页 |
2.2.1 选址与定方位 | 第84页 |
2.2.2 基址的优劣 | 第84页 |
2.3 规划布局 | 第84-87页 |
2.3.1 总体布局 | 第84-86页 |
2.3.2 建筑布局 | 第86-87页 |
2.4 小结 | 第87-89页 |
第三章 永福堂的建造 | 第89-144页 |
3.1 场地的改造 | 第89-95页 |
3.1.1 石料 | 第89页 |
3.1.2 地基的铺设 | 第89-91页 |
3.1.3 排水与给水 | 第91-94页 |
3.1.4 花台 | 第94-95页 |
3.2 房屋设计 | 第95-99页 |
3.2.1 寸白 | 第95页 |
3.2.2 算水 | 第95-97页 |
3.2.3 过白 | 第97-98页 |
3.2.4 排丈杆 | 第98-99页 |
3.3 大木作 | 第99-126页 |
3.3.1 木料 | 第99页 |
3.3.2 构件制作 | 第99-101页 |
3.3.3 建构 | 第101-126页 |
3.4 屋面 | 第126-130页 |
3.4.1 板椽 | 第126页 |
3.4.2 瓦 | 第126-128页 |
3.4.3 三川脊 | 第128-129页 |
3.4.4 对撞与穿插 | 第129页 |
3.4.5 庇檐与腰檐 | 第129-130页 |
3.5 小木作 | 第130-134页 |
3.5.1 门窗 | 第130-134页 |
3.5.2 墙体 | 第134页 |
3.5.3 轩顶 | 第134页 |
3.6 其他 | 第134-136页 |
3.6.1 夯土墙 | 第134页 |
3.6.2 青砖墙 | 第134-135页 |
3.6.3 石门 | 第135-136页 |
3.7 装饰 | 第136-143页 |
3.7.1 雕刻 | 第136-143页 |
3.7.2 色彩 | 第143页 |
3.8 小结 | 第143-144页 |
第四章 永福堂的使用 | 第144-148页 |
4.1 起初的使用 | 第144-145页 |
4.2 1949-2000年的使用 | 第145-146页 |
4.3 2000至今的使用 | 第146-147页 |
4.4 小结 | 第147-148页 |
第五章 永福堂的修复 | 第148-169页 |
5.1 修复原则 | 第148页 |
5.2 修复方法 | 第148页 |
5.3 现状评估与修复意见 | 第148-168页 |
5.3.1 上堂 | 第150-154页 |
5.3.2 厢房、下堂与内庭 | 第154-158页 |
5.3.3 正门、北侧二层小楼与前庭 | 第158-160页 |
5.3.4 西护拢、西门与姑亭 | 第160-164页 |
5.3.5 东院 | 第164-165页 |
5.3.6 水系 | 第165-168页 |
5.4 小结 | 第168-169页 |
结语 | 第169-171页 |
总结 | 第169页 |
启发 | 第169-170页 |
尚待探讨的问题 | 第170-17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1-173页 |
图表索引 | 第173-177页 |
作者简介 | 第177-178页 |
致谢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