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4-24页 |
1.1 问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2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 小结 | 第23-24页 |
2 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的结构设计 | 第24-38页 |
2.1 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的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24-26页 |
2.1.1 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的结构组成 | 第24-25页 |
2.1.2 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的工作原理 | 第25-26页 |
2.2 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关键零部件的结构设计 | 第26-37页 |
2.2.1 一级直动阀芯的结构设计 | 第27-29页 |
2.2.2 二级差动阀芯的结构设计 | 第29-33页 |
2.2.3 阀座、阀套的结构设计 | 第33-34页 |
2.2.4 阻尼调节螺套的结构设计 | 第34-37页 |
2.3 小结 | 第37-38页 |
3 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动态特性分析 | 第38-71页 |
3.1 安全阀动态特性指标 | 第38-44页 |
3.1.1 安全阀动态特性指标的定义 | 第38-39页 |
3.1.2 安全阀动态时间指标的确定 | 第39-44页 |
3.2 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的建模 | 第44-48页 |
3.2.1 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的数学模型 | 第44-45页 |
3.2.2 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的仿真模型 | 第45-48页 |
3.3 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动态特性仿真 | 第48-53页 |
3.3.1 一级直动阀的动态特性仿真 | 第48-49页 |
3.3.2 二级差动阀的动态特性仿真 | 第49-51页 |
3.3.3 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的整体动态特性仿真 | 第51-53页 |
3.4 结构参数对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53-69页 |
3.4.1 进口横截面积对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54-57页 |
3.4.2 差动面积对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57-61页 |
3.4.3 弹簧刚度对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61-64页 |
3.4.4 弹簧预压缩量对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64-67页 |
3.4.5 二级差动阀芯质量对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67-68页 |
3.4.6 阻尼孔直径对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68-69页 |
3.5 小结 | 第69-71页 |
4 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的流固耦合分析 | 第71-87页 |
4.1 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的流场建模 | 第71-73页 |
4.2 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的流场分析 | 第73-78页 |
4.3 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的结构优化 | 第78-80页 |
4.4 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的流固耦合分析 | 第80-85页 |
4.4.1 二级差动阀芯的流固耦合分析 | 第80-82页 |
4.4.2 阀套的流固耦合分析 | 第82-84页 |
4.4.3 阀座的流固耦合分析 | 第84-85页 |
4.5 小结 | 第85-87页 |
5 顶板冲击下的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抗冲击研究 | 第87-108页 |
5.1 顶板冲击描述 | 第87-89页 |
5.2 液压支架抗冲击立柱回路的数学模型 | 第89-92页 |
5.3 不同顶板冲击形式下的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动态分析 | 第92-107页 |
5.3.1 矩形脉冲冲击 | 第94-98页 |
5.3.2 三角脉冲冲击 | 第98-104页 |
5.3.3 顶板随机扰动 | 第104-106页 |
5.3.4 顶板断裂冲击 | 第106-107页 |
5.4 小结 | 第107-108页 |
6 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冲击试验 | 第108-127页 |
6.1 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冲击试验系统设计 | 第108-111页 |
6.2 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冲击试验系统关键元件确定 | 第111-113页 |
6.3 安全阀流量测算方法 | 第113-114页 |
6.4 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冲击试验系统仿真 | 第114-119页 |
6.5 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冲击试验 | 第119-126页 |
6.5.1 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静态试验 | 第121-122页 |
6.5.2 双级保护大流量安全阀冲击试验 | 第122-126页 |
6.6 小结 | 第126-12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29页 |
7.1 结论 | 第127页 |
7.2 创新点 | 第127-128页 |
7.3 展望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8页 |
作者简历 | 第138-14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0-141页 |
附件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