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8页 |
1.1 核磁共振技术简介 | 第10-19页 |
1.1.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 第11-12页 |
1.1.2 核磁共振的弛豫过程和弛豫时间 | 第12页 |
1.1.3 简单脉冲序列,弛豫时间T1,T2的测量 | 第12-15页 |
1.1.4 国内外对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5-19页 |
1.2 沙门氏菌检测简介 | 第19-22页 |
1.2.1 沙门氏菌的简介 | 第20页 |
1.2.2 国内外对沙门氏菌检测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20-22页 |
1.3 选题来源、意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设计路线 | 第22-28页 |
1.3.1 选题来源 | 第22页 |
1.3.2 选题意义 | 第22-23页 |
1.3.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3.4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3.5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特异性NMR探针的制备 | 第28-40页 |
2.1 前言 | 第28-29页 |
2.2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29-31页 |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29-30页 |
2.2.2 设备 | 第30-3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2.3.1 鸭沙门氏菌单抗的纯化(正辛酸-硫酸铵沉淀纯化腹水) | 第31页 |
2.3.2 纯化抗体浓度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31-32页 |
2.3.3 免疫磁珠的制备 | 第32页 |
2.3.4 核磁共振检测免疫磁珠 | 第32-33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2.4.1 纯化抗体的浓度 | 第33-34页 |
2.4.2 免疫磁珠的粒径分析 | 第34-35页 |
2.4.3 核磁共振检测免疫磁珠 | 第35-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缓冲液对沙门氏菌检测的影响 | 第40-48页 |
3.1 前言 | 第40页 |
3.2 实验原料和设备 | 第40-43页 |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40-41页 |
3.2.2 设备 | 第41页 |
3.2.3 主要溶液的配制方法 | 第41-4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3.3.1 微生物法培养沙门氏菌 | 第43页 |
3.3.2 免疫磁珠捕获沙门氏菌 | 第43页 |
3.3.3 核磁共振检测 | 第43页 |
3.3.4 沙门氏菌的微生物计数 | 第43-44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3.4.1 微生物计数法结果与分析 | 第44页 |
3.4.2 核磁共振仪测T2值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捕获时间对沙门氏菌检测的影响 | 第48-54页 |
4.1 前言 | 第48页 |
4.2 实验原料和设备 | 第48-49页 |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48页 |
4.2.2 设备 | 第48-49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4.3.1 微生物法培养沙门氏菌 | 第49页 |
4.3.2 免疫磁珠捕获沙门氏菌 | 第49页 |
4.3.3 核磁共振检测 | 第49-50页 |
4.3.4 沙门氏菌的微生物计数 | 第50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4.4.1 微生物计数法结果与分析 | 第50页 |
4.4.2 核磁共振仪测T2值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免疫磁珠使用量对沙门氏菌检测的影响 | 第54-61页 |
5.1 前言 | 第54页 |
5.2 实验原料和设备 | 第54-55页 |
5.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54-55页 |
5.2.2 设备 | 第55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5.3.1 微生物法培养沙门氏菌 | 第55页 |
5.3.2 免疫磁珠捕获沙门氏菌 | 第55-56页 |
5.3.3 核磁共振检测 | 第56页 |
5.3.4 沙门氏菌的微生物计数 | 第56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5.4.1 微生物计数法结果与分析 | 第56页 |
5.4.2 核磁共振仪测T2值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捕获容器对沙门氏菌检测的影响 | 第61-68页 |
6.1 前言 | 第61页 |
6.2 实验原料和设备 | 第61-62页 |
6.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61-62页 |
6.2.2 设备 | 第62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62-63页 |
6.3.1 微生物法培养沙门氏菌 | 第62页 |
6.3.2 免疫磁珠捕获沙门氏菌 | 第62-63页 |
6.3.3 核磁共振检测 | 第63页 |
6.3.4 沙门氏菌的微生物计数 | 第63页 |
6.4 结果与分析 | 第63-67页 |
6.4.1 微生物计数法结果与分析 | 第63页 |
6.4.2 核磁共振仪测T2值结果与分析 | 第63-6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七章 双盲实验检测 | 第68-74页 |
7.1 前言 | 第68页 |
7.2 实验原料和设备 | 第68-69页 |
7.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68-69页 |
7.2.2 设备 | 第69页 |
7.3 实验方法 | 第69-70页 |
7.3.1 微生物法培养沙门氏菌 | 第69页 |
7.3.2 免疫磁珠捕获沙门氏菌 | 第69-70页 |
7.3.3 核磁共振检测 | 第70页 |
7.3.4 沙门氏菌的微生物计数 | 第70页 |
7.4 结果与分析 | 第70-73页 |
7.4.1 微生物计数法结果与分析 | 第70页 |
7.4.2 核磁共振仪测T2值结果与分析 | 第70-73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8.1 结论 | 第74-75页 |
8.2 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