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酸性条件下臭氧强化氧化缺电子芳香类和富电子胺类化合物的特性与机理

中文摘要第6-9页
英文摘要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8页
    1.1 酸性废水污染概况第17-18页
        1.1.1 酸性废水的来源第17页
        1.1.2 酸性废水中常见的污染物第17页
        1.1.3 酸性废水的危害第17-18页
    1.2 酸性废水处理技术第18-24页
        1.2.1 Fenton氧化法第18-20页
        1.2.2 湿式氧化法第20-21页
        1.2.3 光化学氧化法第21-23页
        1.2.4 电化学氧化法第23-24页
    1.3 臭氧氧化技术第24-35页
        1.3.1 臭氧的理化性质第24-25页
        1.3.2 臭氧在水中的分解机理第25-28页
        1.3.3 臭氧氧化机理第28-29页
        1.3.4 O_3/H_2O_2第29-30页
        1.3.5 O_3/UV第30页
        1.3.6 O_3/活性炭第30-31页
        1.3.7 均相臭氧催化第31-32页
        1.3.8 非均相臭氧催化第32-35页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35-38页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5-36页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6-38页
第二章 酸性条件下臭氧氧化缺电子芳香化合物的特性第38-59页
    2.1 引言第38-39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9-44页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39-40页
        2.2.2 实验装置第40-41页
        2.2.3 实验方法第41页
        2.2.4 分析方法第41-43页
        2.2.5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第43-4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4-57页
        2.3.1 不同吸电子取代官能团的影响第44-45页
        2.3.2 苯环上-CI取代程度的影响第45-47页
        2.3.3 芳香化合物初始浓度的影响第47-51页
        2.3.4 臭氧投量的影响第51-52页
        2.3.5 pH值的影响第52-53页
        2.3.6 臭氧暴露量与羟基自由基暴露量第53-55页
        2.3.7 羟基自由基暴露量与吸电子取代官能团的关系第55-57页
    2.4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三章 缺电子芳香化合物活化臭氧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的机理第59-71页
    3.1 引言第59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9-60页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59页
        3.2.2 实验装置第59页
        3.2.3 实验方法第59页
        3.2.4 分析方法第59-6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0-70页
        3.3.1 叔丁醇对臭氧分解与苯甲酸降解的影响第60-61页
        3.3.2 试剂与背景杂质的影响第61-62页
        3.3.3 H_2O_2的作用第62-63页
        3.3.4 羟基化产物的作用第63-68页
        3.3.5 反应路径第68-70页
    3.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四章 EDTA强化臭氧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的特性与机理第71-100页
    4.1 引言第71页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71-74页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71-72页
        4.2.2 实验装置第72-73页
        4.2.3 实验方法第73页
        4.2.4 分析方法第73-7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4-98页
        4.3.1 O_3、O_3/H_2O_2和O_3/EDTA体系降解苯甲酸的效能第74-76页
        4.3.2 O_3/EDTA体系中苯甲酸降解的影响因素第76-87页
        4.3.3 O_3/EDTA体系中羟基自由基的产生效率第87-90页
        4.3.4 O_3/EDTA体系中羟基自由基的产生机理第90-97页
        4.3.5 实际电镀废水中EDTA强化臭氧氧化的效能第97-98页
    4.4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五章 臭氧氧化降解重金属-EDTA络合物的效能与机理第100-130页
    5.1 引言第100-101页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01-106页
        5.2.1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101-102页
        5.2.2 实验装置第102-103页
        5.2.3 实验方法第103页
        5.2.4 分析方法第103-10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6-129页
        5.3.1 臭氧化去除EDTA络合物的性能第106-107页
        5.3.2 Cu-EDTA的降解第107-111页
        5.3.3 TOC的去除第111-114页
        5.3.4 Cu(Ⅱ)去除第114-115页
        5.3.5 铜沉淀物分析第115-117页
        5.3.6 降解产物分析第117-121页
        5.3.7 羟基自由基的形成第121-124页
        5.3.8 Cu-EDTA的臭氧化降解机理第124-127页
        5.3.9 实际电镀废水的处理效果第127-129页
    5.4 本章小结第129-130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第130-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9页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49-151页
致谢第151-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蒙古克什克腾经棚古湖晚第四纪沉积与环境
下一篇: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低孔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