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5页 | 
| 1.2.1 农业干旱评估 | 第9-11页 | 
| 1.2.2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 | 第11-13页 | 
| 1.2.3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 第13-14页 | 
| 1.2.4 存在的问题暨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5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5-18页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32页 |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25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 2.1.2 地质地貌 | 第18-19页 | 
| 2.1.3 气候水文 | 第19-23页 | 
| 2.1.4 河流水系 | 第23页 | 
| 2.1.5 土壤植被 | 第23-25页 |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5-26页 | 
| 2.2.1 行政分区 | 第25页 | 
| 2.2.2 人口及社会经济发展 | 第25-26页 | 
| 2.3 水资源概况 | 第26-28页 | 
| 2.3.1 水资源量 | 第26-27页 | 
| 2.3.2 水资源开发利用 | 第27-28页 | 
| 2.4 农业及水利工程概况 | 第28-30页 | 
| 2.4.1 种植结构 | 第28页 | 
| 2.4.2 水利工程 | 第28-29页 | 
| 2.4.3 农田灌溉 | 第29-30页 | 
| 2.5 农业干旱特征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作物因旱产量损失评估方法及历史损失评价 | 第32-56页 | 
| 3.1 作物因旱产量损失评估方法 | 第32-33页 | 
| 3.2 安徽淮北平原农业干旱评价 | 第33-37页 | 
| 3.2.1 安徽淮北平原作物需水规律 | 第33-35页 | 
| 3.2.2 农业干旱内涵 | 第35页 | 
| 3.2.3 农业干旱评价指标及分级标准 | 第35-37页 | 
| 3.3 安徽淮北平原夏玉米水分胁迫试验及作物模型校验 | 第37-40页 | 
| 3.3.1 试验站基本情况 | 第37-38页 | 
| 3.3.2 试验设计 | 第38-40页 | 
| 3.4 DSSAT作物模型校验及其在安徽淮北平原的适用性评价 | 第40-47页 | 
| 3.4.1 DSSAT模型产量模拟 | 第40-41页 | 
| 3.4.2 DSSAT模型参数率定及验证 | 第41-46页 | 
| 3.4.3 DSSAT模型在安徽淮北平原的适用性分析 | 第46-47页 | 
| 3.5 安徽淮北平原作物因旱产量损失历史评价 | 第47-55页 | 
| 3.5.1 安徽淮北平原各站点作物因旱产量损失 | 第47-53页 | 
| 3.5.2 安徽淮北平原作物因旱产量总损失演变特征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4章 安徽淮北平原不同干旱情景的分段水分生产函数推求 | 第56-66页 | 
| 4.1 不同物候期干旱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函数推求方法 | 第56-57页 | 
| 4.2 干旱情景设置及产量与降水量相关性分析 | 第57-60页 | 
| 4.2.1 干旱情景设置 | 第57-59页 | 
| 4.2.2 不同干旱情景下作物相对产量与各生育期降水量相关性分析 | 第59-60页 | 
| 4.3 不同干旱情景的作物分段水分生产函数的确定 | 第60-65页 | 
| 4.3.1 夏玉米分段水分生产函数 | 第61-63页 | 
| 4.3.2 冬小麦分段水分生产函数 | 第63-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5章 分段水分生产函数在农业水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分析 | 第66-85页 | 
| 5.1 面向作物因旱产量损失最小化的农业水资源配置模型 | 第66-76页 | 
| 5.1.1 地表水地下水联合配置方法 | 第66-67页 | 
| 5.1.2 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配置模型 | 第67-70页 | 
| 5.1.3 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配置模型求解方法 | 第70-76页 | 
| 5.2 地表水地下水联合配置约束条件 | 第76-80页 | 
| 5.2.1 地表水源 | 第76-77页 | 
| 5.2.2 地下水源 | 第77-80页 | 
| 5.2.3 供水能力分析 | 第80页 | 
| 5.3 分段水分生产函数在优化配置模型中的优势分析 | 第80-84页 | 
| 5.3.1 优化配置模型计算效率分析 | 第81-83页 | 
| 5.3.2 对产量模拟精度的验证 | 第83-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第6章 水资源配置方案及其应对农业干旱能力评估 | 第85-112页 | 
| 6.1 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配置方案 | 第85-109页 | 
| 6.1.1 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配置方案 | 第85-98页 | 
| 6.1.2 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配置方案 | 第98-109页 | 
| 6.2 水资源配置方案应对农业干旱能力评估 | 第109-1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5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112-113页 |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13-114页 | 
| 7.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工作展望 | 第114-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21页 | 
| 致谢 | 第121-123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