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1.1 水稻主要害虫的危害和化学防治 | 第9-10页 |
1.1.1 水稻主要害虫的发生与危害 | 第9页 |
1.1.2 水稻主要害虫的田间化学防治 | 第9-10页 |
1.2 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1.2.1 样品的前处理 | 第10-12页 |
1.2.1.1 样品制备 | 第10-12页 |
1.2.1.2 样品净化 | 第12页 |
1.2.2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 第12-15页 |
1.2.2.1 色谱检测 | 第13-15页 |
1.2.2.2 生物检测 | 第15页 |
1.3 农药消解动态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1 农药消解动态概述 | 第15-16页 |
1.3.2 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消解动态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4 溴虫氟苯双酰胺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1 溴虫氟苯双酰胺的理化性质及作用特点 | 第16-17页 |
1.4.2 溴虫氟苯双酰胺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5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溴虫氟苯双酰胺对水稻主要害虫的生物活性及稻田天敌的影响 | 第19-2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2.1.1 材料 | 第19-20页 |
2.1.1.1 供试虫源 | 第19-20页 |
2.1.1.2 仪器设备 | 第20页 |
2.1.1.3 供试药品 | 第20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2.1.2.1 室内毒力测定 | 第20页 |
2.1.2.2 田间药效试验 | 第20-2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5页 |
2.2.1 室内毒力测定 | 第21页 |
2.2.2 大田药效试验 | 第21-25页 |
2.2.2.1 对二化螟的防效 | 第21-22页 |
2.2.2.2 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 | 第22-23页 |
2.2.2.3 对稻飞虱发生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2.4 对稻田天敌蜘蛛消长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 讨论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溴虫氟苯双酰胺常量和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 第27-3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3.1.1 仪器、试剂与色谱条件 | 第27页 |
3.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7页 |
3.1.3 检测方法 | 第27-31页 |
3.1.3.1 常量分析 | 第27-28页 |
3.1.3.2 残留分析 | 第28-3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3.2.1 常量分析 | 第31-33页 |
3.2.1.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31-32页 |
3.2.1.2 流动相的选择 | 第32页 |
3.2.1.3 线性相关性测定 | 第32页 |
3.2.1.4 方法精密度测定 | 第32-33页 |
3.2.1.5 方法准确度测定 | 第33页 |
3.2.2 残留分析 | 第33-34页 |
3.2.2.1 方法检测限 | 第33页 |
3.2.2.2 方法的回收率 | 第33-34页 |
3.3 讨论 | 第34-35页 |
3.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溴虫氟苯双酰胺在水稻环境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 第36-4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4.1.2 试验方法设计 | 第36-37页 |
4.1.2.1 溴虫氟苯双酰胺在水稻环境中的消解动态 | 第36页 |
4.1.2.2 溴虫氟苯双酰胺在水稻环境中的最终残留 | 第36页 |
4.1.2.3 样品采集及储存 | 第36-3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4.2.1 消解动态结果 | 第37-41页 |
4.2.1.1 溴虫氟苯双酰胺在水稻环境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 | 第37-40页 |
4.2.1.2 溴虫氟苯双酰胺在水稻环境中的最终残留 | 第40-41页 |
4.3 讨论 | 第41-42页 |
4.4 小结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个人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