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11超日债”信息披露违规案例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文献回顾第11-15页
        1.2.1 关于信息披露违规产生的影响的研究第12页
        1.2.2 关于信息披露违规成因的研究第12-15页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15-16页
        1.3.1 研究方法第15页
        1.3.2 研究框架第15-16页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第16-17页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第17-28页
    2.1 信息披露及信息披露违规的概念第17-18页
        2.1.1 信息披露第17页
        2.1.2 信息披露违规第17-18页
    2.2 公司债券信息披露第18-22页
        2.2.1 公司债券信息披露制度第18-20页
        2.2.2 公司债券信息披露过程第20-22页
    2.3 公司债券信息披露违规影响的理论分析第22-25页
        2.3.1 对公司的影响第22-23页
        2.3.2 对投资者的影响第23-24页
        2.3.3 对中介机构的影响第24-25页
    2.4 公司债券信息披露违规成因的理论分析第25-27页
        2.4.1 委托代理关系双方目标函数不一致第25页
        2.4.2 委托代理关系双方信息不对称第25-26页
        2.4.3 内外部环境形成舞弊三要素第26-27页
        2.4.4 市场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第27页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11超日债”存在的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第28-45页
    3.1 “11超日债”发行概述第28-32页
        3.1.1 超日公司简介第28-30页
        3.1.2 “11超日债”基本情况第30页
        3.1.3 “11超日债”信息披露情况第30-32页
    3.2 “11超日债”发行人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第32-37页
        3.2.1 债券募集说明书披露不充分第32-33页
        3.2.2 财务数据虚假记载第33-34页
        3.2.3 重要信息披露不及时第34-36页
        3.2.4 重大投资事项未披露第36-37页
    3.3 “11超日债”中介机构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第37-40页
        3.3.1 评级机构:初始信用评级虚高第37-39页
        3.3.2 评级机构:跟踪评级报告披露不及时第39-40页
        3.3.3 保荐人: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第40页
    3.4 “11超日债”信息披露违规产生的影响第40-44页
        3.4.1 对公司的影响第40-42页
        3.4.2 对债券投资者的影响第42-43页
        3.4.3 对中介机构的影响第43-44页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11超日债”信息披露违规成因分析第45-55页
    4.1 公司债券发行人方面第45-49页
        4.1.1 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第45-48页
        4.1.2 缺乏有效的内部约束第48-49页
    4.2 中介机构方面第49-51页
        4.2.1 与发行人串谋第49-50页
        4.2.2 未充分尽职履责第50-51页
    4.3 监管机构方面第51-52页
        4.3.1 监管存在漏洞第51-52页
        4.3.2 处罚力度不够第52页
    4.4 公司债券投资者方面第52-54页
        4.4.1 信息甄别能力弱第52-54页
        4.4.2 监督能力有限第54页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5章 “11超日债”信息披露违规案列启示第55-60页
    5.1 对发债公司的启示第55-56页
        5.1.1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第55页
        5.1.2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第55-56页
    5.2 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启示第56-57页
        5.2.1 提高评级水平第56页
        5.2.2 改进评级方式第56-57页
    5.3 对监管机构的启示第57-58页
        5.3.1 建立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第57页
        5.3.2 加大处罚力度第57-58页
    5.4 对债券投资者的启示第58-59页
        5.4.1 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水平第58页
        5.4.2 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第58-59页
    本章小结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致谢第63-64页
个人简历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生银行长沙分行银保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下一篇:中国上市公司相对业绩、公司治理水平和高管薪酬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