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3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5-18页 |
一、选题的现实背景 | 第15-17页 |
二、选题的理论背景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23页 |
一、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第18-19页 |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3-70页 |
第一节 股票市场微观结构研究 | 第23-34页 |
一、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出现 | 第23-24页 |
二、存货模型 | 第24-26页 |
三、信息模型 | 第26-30页 |
四、竞价交易机制的研究 | 第30-32页 |
五、股票市场微观结构研究总结 | 第32-34页 |
第二节 债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 第34-55页 |
一、早期研究文献 | 第35-37页 |
二、美国债券市场数据丰富后的研究文献 | 第37-39页 |
三、金融危机后的研究文献 | 第39-53页 |
四、国内债券市场微观结构研究文献 | 第53-55页 |
第三节 债券市场流动性相关文献 | 第55-60页 |
一、流动性的度量 | 第55-59页 |
二、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 第59-60页 |
第四节 债券信用利差相关文献 | 第60-70页 |
一、信用利差定价问题 | 第61-66页 |
二、信用利差与经济周期的研究 | 第66-70页 |
第三章 中国债券市场微观结构特征 | 第70-124页 |
第一节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定义与内涵 | 第70-75页 |
一、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传统价格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 第70-71页 |
二、广义的交易机制概念及主要交易机制介绍 | 第71-74页 |
三、参与者结构差异 | 第74页 |
四、本文对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定义 | 第74-75页 |
第二节 中国债券市场交易机制特征 | 第75-98页 |
一、二级市场交易机制概况 | 第75-84页 |
二、做市商 | 第84-89页 |
三、经纪商 | 第89-91页 |
四、信息展示与市场透明度 | 第91-93页 |
五、市场基础设施 | 第93-96页 |
六、电子交易平台 | 第96-98页 |
第三节 中国债券市场产品结构特征 | 第98-105页 |
一、主要品种概况 | 第98-100页 |
二、税收及资本占用差异 | 第100-101页 |
三、债券剩余期限特征 | 第101-103页 |
四、信用债的发行人股东特征 | 第103-104页 |
五、信用债特殊条款特征 | 第104-105页 |
第四节 投资者结构 | 第105-114页 |
一、银行间市场投资者结构概况 | 第106-108页 |
二、各类机构持仓偏好 | 第108-112页 |
三、境外机构持有情况 | 第112-114页 |
第五节 中美债券市场微观结构差异及原因 | 第114-124页 |
一、中美债券市场微观结构差异表现 | 第114-120页 |
二、中美差异的原因 | 第120-124页 |
第四章 中国债券市场流动性分析 | 第124-154页 |
第一节 流动性的定义与理解 | 第124-125页 |
第二节 中国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度量 | 第125-131页 |
一、流动性度量指标选择 | 第125-129页 |
二、流动性指数的构建 | 第129-130页 |
三、本章使用的数据介绍 | 第130-131页 |
第三节 流动性度量结果展示 | 第131-142页 |
一、市场整体流动性状况 | 第131-133页 |
二、利率债流动性状况 | 第133-137页 |
三、同业存单流动性状况 | 第137-139页 |
四、信用债流动性状况 | 第139-142页 |
第四节 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42-149页 |
一、为什么中国债券市场信用债换手率高于国债? | 第142-144页 |
二、为什么国开债相对其他利率债流动性更好? | 第144-146页 |
三、为什么近年来短期限利率债和AA评级信用债流动性显著改善? | 第146-147页 |
四、新老券利差分析 | 第147-149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49-154页 |
一、对流动性研究的反思 | 第149-151页 |
二、提升中国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政策建议 | 第151-154页 |
第五章 市场微观结构视角的信用利差研究 | 第154-178页 |
第一节 中国债券市场信用利差概况 | 第154-163页 |
一、数据及信用利差计算方法说明 | 第154-158页 |
二、信用利差总体变动趋势介绍 | 第158-160页 |
三、信用利差的结构性特征 | 第160-163页 |
第二节 影响信用利差的市场微观结构因素 | 第163-168页 |
一、发行人异质性及预算软约束问题 | 第164-165页 |
二、产品同质性 | 第165-166页 |
三、投资者结构 | 第166-167页 |
四、杠杆水平与杠杆操作的便利性 | 第167-168页 |
第三节 中国债券市场信用利差顺周期问题的计量分析 | 第168-178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169页 |
二、研究设计 | 第169-172页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第172-174页 |
四、信用利差顺周期性的变化情况 | 第174-178页 |
第六章 中国债券市场投资者保护问题研究 | 第178-197页 |
第一节 中国债券市场信用违约情况 | 第178-182页 |
第二节 中国债券市场的信息披露问题 | 第182-187页 |
一、信息披露的监管要求 | 第182-183页 |
二、信息披露的时效性有待加强 | 第183-184页 |
三、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存在瑕疵 | 第184-185页 |
四、股权控制关系披露不准确、不真实、不完整 | 第185-186页 |
五、担保情况披露存在瑕疵 | 第186-187页 |
第三节 中国债券市场的投资者保护机制 | 第187-193页 |
一、投资者保护机制的法律制度渊源 | 第187-188页 |
二、债券投资者集体保护机制的不足 | 第188-190页 |
三、投资者保护条款的缺失 | 第190-191页 |
四、司法救济制度不完善 | 第191-192页 |
五、中介机构履职尽责不到位 | 第192-193页 |
第四节 加强投资者保护的重要性及政策建议 | 第193-19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97-204页 |
第一节 中国债券市场微观结构的评价与政策建议 | 第197-201页 |
一、中国债券市场微观结构的评价 | 第197-199页 |
二、相关政策建议 | 第199-201页 |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 第201-204页 |
一、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01-202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202-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20页 |
中文文献 | 第204-207页 |
英文文献 | 第207-220页 |
后记 | 第220-222页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2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