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法令论文--企业法、公司法论文

双重代表诉讼制度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14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8-9页
    1.2 现有文献综述第9-12页
        1.2.1 国外文献第9-11页
        1.2.2 国内文献第11-12页
    1.3 研究内容第12页
    1.4 研究理念第12页
    1.5 研究方法第12-14页
        1.5.1 法经济学分析方法第12-13页
        1.5.2 比较分析方法第13-14页
第2章 双重代表诉讼制度的理论基础第14-19页
    2.1 相关概念及制度源流第14-15页
        2.1.1 相关概念第14页
        2.1.2 制度发展第14-15页
    2.2 法理基础及评述第15-17页
        2.2.1 国外理论第15-16页
        2.2.2 国内理论第16-17页
    2.3 制度价值第17-19页
        2.3.1 对母公司股东救济功能第17页
        2.3.2 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第17-19页
第3章 双重代表诉讼制度引入的必要性第19-22页
    3.1 现行制度运行环境变化第19-20页
        3.1.1 公司体系第19页
        3.1.2 股权结构第19-20页
    3.2 派生诉讼制度的失效第20-22页
        3.2.1 内部人控制第20页
        3.2.2 股东利益冲突第20-22页
第4章 双重代表诉讼制度引入障碍分析第22-27页
    4.1 司法介入问题第22-25页
        4.1.1 司法介入的障碍第22-23页
        4.1.2 司法介入的正当性与限度第23-25页
    4.2 现实经济结构压力第25-27页
第5章 双重代表诉讼的起诉主体设计第27-34页
    5.1 考虑因素第27-29页
        5.1.1 公司的开放程度第27页
        5.1.2 股权结构第27-29页
        5.1.3 既判力与代表性第29页
    5.2 原告制度设计第29-34页
        5.2.1 母公司持股比例要求——“控制”第29-32页
        5.2.2 原告持股要求第32-33页
        5.2.3 “净手与善意公正”的探讨第33-34页
第6章 双重代表诉讼的前置性程序设计第34-38页
    6.1 “穷尽内部救济”的前置审查问题第34页
    6.2 不同股东诉权优先性第34-35页
    6.3 对以损害为前提的审核第35-38页
结语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1页
致谢第41-4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占有中断后“骗取”原占有财物的行为定性--以郭某案为例
下一篇:论我国辩护律师诉讼权利的检察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