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挂牌新三板的融资效果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3 研究框架 | 第10-1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11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新三板融资效果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15-31页 |
2.1 企业融资理论概述 | 第15-16页 |
2.2 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2.2.1 中小企业(概念、划分标准) | 第16-18页 |
2.2.2 中小企业可以选择的融资方式和路径 | 第18-19页 |
2.2.3 本文对融资效果的理解和解释 | 第19页 |
2.3 新三板市场概况 | 第19-30页 |
2.3.1 新三板市场的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2.3.2 新三板市场的功能和定位 | 第22-23页 |
2.3.3 新三板市场的规模分布 | 第23-27页 |
2.3.4 新三板转板情况 | 第27页 |
2.3.5 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 | 第27-29页 |
2.3.6 新三板市场的分层情况 | 第29-30页 |
2.4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中小企业在新三板的融资效果分析 | 第31-40页 |
3.1 新三板中小企业融资情况 | 第31-34页 |
3.1.1 定向增资 | 第31-32页 |
3.1.2 股票质押融资 | 第32-33页 |
3.1.3 中小企业私募债 | 第33页 |
3.1.4 优先股 | 第33-34页 |
3.2 融资效果的实证研究 | 第34-40页 |
3.2.1 研究设计 | 第34页 |
3.2.2 变量选取 | 第34-35页 |
3.2.3 研究假设 | 第35页 |
3.2.4 样本选取 | 第35-36页 |
3.2.5 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36-37页 |
3.2.6 回归分析 | 第37-40页 |
第四章 新三板融资效果的案例分析 | 第40-49页 |
4.1 案例介绍 | 第40页 |
4.2 X网络公司的股权融资及股本变动情况介绍 | 第40-41页 |
4.3 X网络科技公司挂牌以来的财务分析 | 第41-45页 |
4.3.1 盈利能力分析 | 第41-42页 |
4.3.2 偿债能力分析 | 第42-43页 |
4.3.3 营运能力分析 | 第43-44页 |
4.3.4 成长能力 | 第44页 |
4.3.5 财务指标分析小结 | 第44-45页 |
4.4 杜邦财务分析 | 第45-46页 |
4.5 挂牌新三板的非财务分析 | 第46-47页 |
4.5.1 公司治理层面 | 第46-47页 |
4.5.2 公司知名度层面 | 第47页 |
4.6 案例总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总结及建议 | 第49-55页 |
5.1 总结 | 第49-50页 |
5.2 对新三板市场的建议 | 第50-52页 |
5.2.1 继续改善交易制度 | 第50-51页 |
5.2.2 降低投资者门槛 | 第51页 |
5.2.3 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转板机制 | 第51-52页 |
5.2.4 允许不同股权架构的企业挂牌融资 | 第52页 |
5.3 对挂牌企业的建议 | 第52-54页 |
5.3.1 进一步规范公司治理 | 第52页 |
5.3.2 提升经营水平 | 第52-53页 |
5.3.3 强化信息披露意识 | 第53页 |
5.3.4 从自身出发选择资本市场 | 第53页 |
5.3.5 用好融到的资金 | 第53页 |
5.3.6 尝试其他创新的融资方式 | 第53-54页 |
5.4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7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