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世杰看昌黎民歌的活态传承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页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一)选题的目的 | 第8-9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9页 |
三、研究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昌黎民歌 | 第12-20页 |
第一节 昌黎民歌的渊源 | 第12-13页 |
一、地理环境 | 第12页 |
二、人文环境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昌黎民歌的演唱形式 | 第13-14页 |
一、秧歌调 | 第13-14页 |
二、单口篇 | 第14页 |
三、对口篇 | 第14页 |
第三节 昌黎民歌的体裁 | 第14-16页 |
一、劳动号子 | 第14-15页 |
二、叫卖调 | 第15页 |
三、秧歌调 | 第15页 |
四、小调 | 第15-16页 |
第四节 昌黎民歌的题材分类 | 第16-18页 |
一、生产劳动类 | 第16-17页 |
二、日常生活类 | 第17页 |
三、婚姻爱情类 | 第17页 |
四、民间风俗类 | 第17页 |
五、历史故事类 | 第17-18页 |
六、社会斗争类 | 第18页 |
第五节 昌黎民歌的特点 | 第18-20页 |
一、语言的独特性 | 第18页 |
二、独立的色彩区 | 第18-19页 |
三、旋律的抒情型 | 第19页 |
四、音乐手法齐全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昌黎民歌的发展现状 | 第20-23页 |
第一节 昌黎民歌的现状 | 第20-21页 |
一、传承现状 | 第20页 |
二、发展现状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第21-23页 |
一、民众传承意识淡薄 | 第21-22页 |
二、保护的不完整性 | 第22页 |
三、传承主体的缺失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昌黎民歌的传承人——王世杰 | 第23-31页 |
第一节 生平 | 第23页 |
第二节 演唱风格 | 第23-26页 |
第三节 王世杰传承的贡献 | 第26-31页 |
一、传唱昌黎民歌 | 第26-28页 |
二、保护昌黎民歌 | 第28页 |
三、研究昌黎民歌 | 第28-29页 |
四、创新昌黎民歌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昌黎民歌的活态传承 | 第31-39页 |
第一节 活态传承 | 第31页 |
第二节 昌黎民歌的活态传承 | 第31-35页 |
一、昌黎民歌传承方式 | 第31-32页 |
二、从王世杰看昌黎民歌的活态传承 | 第32-35页 |
第三节 昌黎民歌活态传承的价值意义 | 第35-39页 |
一、历史价值 | 第35页 |
二、文化价值 | 第35页 |
三、审美价值 | 第35-36页 |
四、社会价值 | 第36-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附录 | 第41-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