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3页 |
1.1 抗精神病药物设计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1.1 抗精神病药物介绍 | 第17页 |
1.1.2 多巴胺受体和5-羟色胺受体在抗精神病中的作用 | 第17-19页 |
1.2 抗药物成瘾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9页 |
1.2.1 药物成瘾的介绍 | 第19页 |
1.2.2 多巴胺D3受体在药物成瘾中的作用 | 第19页 |
1.3 PC4蛋白与反铂损伤的DNA相互作用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0-21页 |
1.5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理论计算及方法 | 第23-27页 |
2.1 定量构效关系 | 第23-24页 |
2.1.1 定量构效关系的理论原理 | 第23页 |
2.1.2 3D-QSAR模型建立所用软件及方法 | 第23-24页 |
2.2 分子对接 | 第24-25页 |
2.2.1 分子对接研究的原理 | 第24页 |
2.2.2 分子对接方法及软件 | 第24-25页 |
2.3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多巴胺D3受体拮抗剂及5TH1A受体激动剂的3D-QSAR研究 | 第27-45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27-28页 |
3.2 研究方案 | 第28-33页 |
3.2.1 5HT_(1A)R同源模建 | 第28页 |
3.2.2 5HT_(1A)R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28页 |
3.2.3 数据来源及结构的构建 | 第28-32页 |
3.2.4 分子构象叠合 | 第32页 |
3.2.5 CoMFA模型的建立 | 第32-33页 |
3.2.6 分子对接 | 第3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2页 |
3.3.1 同源模建的结果及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 | 第33-34页 |
3.3.2 CoMFA模型结果及分析 | 第34-35页 |
3.3.3 CoMFA模型的等势图分析 | 第35-37页 |
3.3.4 基于3D-QSAR模型的分子设计及活性预测 | 第37-38页 |
3.3.5 分子对接分析 | 第38-42页 |
3.3.6 药代动力学预测 | 第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第四章 针对药物成瘾的多巴胺D3受体拮抗剂的3D-QSAR研究 | 第45-60页 |
4.1 背景介绍 | 第45-46页 |
4.2 研究方案 | 第46-54页 |
4.2.1 数据来源及结构的构建 | 第46-52页 |
4.2.2 分子叠合 | 第52-53页 |
4.2.3 CoMFA研究 | 第53页 |
4.2.4 CoMSIA研究 | 第53-54页 |
4.2.5 分子对接 | 第5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4-58页 |
4.3.1 CoMFA及CoMSIA模型结果及分析 | 第54-56页 |
4.3.2 CoMFA模型和CoMSIA模型等势图分析 | 第56-58页 |
4.3.3 分子对接分析 | 第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反铂损伤的DNA片段与PC4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60-74页 |
5.1 背景介绍 | 第60页 |
5.2 研究方案 | 第60-64页 |
5.2.1 TransPtTz结构的优化及DNA和PC4蛋白的准备 | 第60-61页 |
5.2.2 1,3-transPtTz-DNA复合物的构建及动力学模拟 | 第61-63页 |
5.2.3 1,3-transPtTz-DNA-PC4复合物的构建及动力学模拟 | 第63-6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4-73页 |
5.3.1 复合物的动力学模拟结果分析 | 第64-72页 |
5.3.2 PC4蛋白与1,3-transPtTz-DNA结合位点分析 | 第72-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87页 |
作者简介及导师简介 | 第87-88页 |
附件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