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一、绪论 | 第12-24页 |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2.选题意义 | 第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3.研究述评 | 第21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21-22页 |
2.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 | 第22-23页 |
(四)研究创新与研究局限 | 第23-24页 |
1.研究创新 | 第23页 |
2.研究局限 | 第23-24页 |
二、邻避冲突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 第24-30页 |
(一)邻避冲突的相关概念 | 第24-27页 |
1.邻避设施 | 第24页 |
2.邻避情结 | 第24-26页 |
3.邻避冲突 | 第26-27页 |
(二)邻避冲突相关理论分析 | 第27-30页 |
1.社会冲突理论 | 第27页 |
2.五阶段冲突理论 | 第27-28页 |
3.公共治理理论 | 第28-30页 |
三、中国式邻避冲突的演化路径:基于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 | 第30-37页 |
(一)案例介绍 | 第30页 |
(二)邻避冲突演化路径 | 第30-37页 |
1.潜在阶段 | 第31-32页 |
2.发生阶段 | 第32-34页 |
3.发展阶段 | 第34-37页 |
四、中国式邻避冲突的生成机理 | 第37-43页 |
(一)公民个人层面 | 第37-39页 |
1.邻避情结是邻避冲突产生的导火索 | 第37页 |
2.公民权利意识成长:邻避抗争的主体思想基础 | 第37-38页 |
3.对诉求表达不畅的不满 | 第38页 |
4.新社会精英的崛起 | 第38-39页 |
(二)政府层面 | 第39-41页 |
1.自上而下的封闭式决策模式 | 第39页 |
2.流于形式的信息公开 | 第39页 |
3.冲突双方的风险认知差异 | 第39-40页 |
4.强制性的执行方式 | 第40页 |
5.缺位的监控机制 | 第40-41页 |
(三)社会第三方层面 | 第41-43页 |
1.非政府组织缺少独立性 | 第41页 |
2.新技术的发展,为邻避冲突提供了舞台 | 第41-43页 |
五、有效治理中国式邻避冲突的路径探究 | 第43-50页 |
(一)注重邻避冲突潜在阶段的源头治理 | 第43-45页 |
1.政府层面 | 第43-44页 |
2.公民个人层面 | 第44页 |
3.社会第三方层面 | 第44-45页 |
(二)完善邻避冲突发生阶段的过程治理 | 第45-47页 |
1.政府层面 | 第45-46页 |
2.公民个人层面 | 第46页 |
3.社会第三方层面 | 第46-47页 |
(三)建立健全事后处理反馈机制 | 第47-50页 |
1.政府层面 | 第47-48页 |
2.公民个人层面 | 第48页 |
3.社会第三方层面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