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邻避情结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温州的实证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引言 | 第8-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理论意义 | 第9页 |
2.实践意义 | 第9页 |
3.应用前景 | 第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1.文献检索情况 | 第10-11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3.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4.研究述评 | 第14-15页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5-16页 |
2.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16-17页 |
(五)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 第17-18页 |
1.创新之处 | 第17页 |
2.研究的局限 | 第17-18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二、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 第19-24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19页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1.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 第19-21页 |
2.风险感知理论 | 第21-22页 |
3.环境正义理论 | 第22-23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三、公民邻避情结现状、影响因素研究设计及问卷调查 | 第24-28页 |
(一)研究假设 | 第24-25页 |
(二)问卷设计 | 第25-26页 |
1.具体步骤 | 第25页 |
2.测量题项设计 | 第25-26页 |
(三)问卷调查 | 第26-27页 |
1.问卷预调查 | 第26页 |
2.问卷正式调查 | 第26-27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四、公民邻避情结现状实证研究 | 第28-42页 |
(一)样本数据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二)公民邻避情结现状测量维度说明 | 第29-31页 |
(三)公民邻避情结现状描述性分析 | 第31-41页 |
1.公民对待邻避设施态度的分析 | 第31-34页 |
2.公民接受邻避设施经济补偿范围分析 | 第34-35页 |
3.公民对邻避设施心理接受距离分析 | 第35-36页 |
4.公民参与邻避设施决策意愿度分析 | 第36-38页 |
5.公民搬迁意愿度分析 | 第38-40页 |
6.公民信任状况描述性分析 | 第40-41页 |
7.公民参与参与抗争活动的意愿度分析 | 第41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五、公民邻避情结强度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 第42-59页 |
(一)信度分析 | 第42-43页 |
(二)因子分析 | 第43-44页 |
(三)单因素分析 | 第44-55页 |
1.个人特征和社会背景方面的单因素分析 | 第44-52页 |
2.经济补偿数额因子 | 第52-53页 |
3.邻避设施距离因子 | 第53页 |
4.公民参与因子 | 第53-54页 |
5.信任因子 | 第54页 |
6.搬迁意愿因子 | 第54页 |
7.公民参与抗争行为意愿因子 | 第54-55页 |
(四)公民邻避情结强度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55-58页 |
1.多元回归模型建构 | 第55-56页 |
2.多元回归模型解释 | 第56-58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六、对策建议 | 第59-62页 |
(一)对策建议 | 第59-61页 |
1.公开项目信息,保障知情权 | 第59-60页 |
2.吸收公民选址意见,科学合理设址 | 第60页 |
3.提供货币补偿和实物补偿 | 第60页 |
4.加强设施形象监管和安全监管 | 第60-61页 |
(二)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一)公民邻避情结现状 | 第62-63页 |
(二)公民邻避情结强度的影响因素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中国式公民邻避情结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附件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