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第2章 法律接受的理论提出 | 第16-26页 |
2.1 法律接受的理论提出背景 | 第16-20页 |
2.1.1 法哲学研究的范式转变 | 第16-17页 |
2.1.2 法律合法性危机 | 第17-18页 |
2.1.3 法律由单向图示关系走向“沟通”关系 | 第18-20页 |
2.2 法律接受的学理脉络和意义 | 第20-26页 |
2.2.1 法律接受的学理脉络 | 第20-23页 |
2.2.2 法律接受的学理意义 | 第23-26页 |
第3章 法律接受的界说 | 第26-33页 |
3.1 法律接受的界定 | 第26-28页 |
3.1.1 法律接受的基本含义 | 第26-27页 |
3.1.2 法律接受的特征 | 第27-28页 |
3.2 法律接受与其他临近概念的区分 | 第28-31页 |
3.2.1 法律接受与合法性、正当性 | 第29页 |
3.2.2 法律接受与守法 | 第29-30页 |
3.2.3 法律接受与公民不服从、良心拒绝、法律规避 | 第30-31页 |
3.3 事实与规范:法律接受的双重根据 | 第31-33页 |
第4章 基于“事实”的法律接受 | 第33-42页 |
4.1 法律义务 | 第33-35页 |
4.1.1 主权者命令的发布与接受 | 第33-34页 |
4.1.2 “有义务”、“被命令”与“被强迫” | 第34-35页 |
4.2 承认规则 | 第35-37页 |
4.2.1 第一性规则与第二性规则的提出与结合 | 第35-36页 |
4.2.2 承认规则的识别功能 | 第36-37页 |
4.2.3 承认规则与法律接受 | 第37页 |
4.3 内在观点 | 第37-39页 |
4.3.1 规则内在方面中的“接受”与规则的存在 | 第37-38页 |
4.3.2 内在观点与外在观点对待法律的不同态度 | 第38-39页 |
4.4 哈特理论对“法律接受”的贡献与局限性 | 第39-42页 |
4.4.1 哈特理论对“法律接受”的贡献 | 第39-40页 |
4.4.2 哈特理论的局限性 | 第40-42页 |
第5章 基于“规范”的法律接受 | 第42-49页 |
5.1 纯粹法学与基础规范 | 第42-44页 |
5.1.1 凯尔森法律理论的纯粹性 | 第42-43页 |
5.1.2 规范与基础规范 | 第43-44页 |
5.2 法律的有效性与接受 | 第44-46页 |
5.2.1 “应当”与“是” | 第44-45页 |
5.2.2 法律的效力与实效 | 第45-46页 |
5.3 凯尔森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 第46-49页 |
5.3.1 凯尔森理论的贡献 | 第46-47页 |
5.3.2 凯尔森理论的不足 | 第47-49页 |
第6章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的法律接受 | 第49-58页 |
6.1 商谈式法律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49-52页 |
6.1.1 语用学转向 | 第49-50页 |
6.1.2 交往理性取代实践理性 | 第50-51页 |
6.1.3 私人自主与公共自主 | 第51-52页 |
6.2 法律的事实性与规范性 | 第52-54页 |
6.2.1 法律接受之事实与规范基础 | 第52-54页 |
6.2.2 商谈论对法律规范有效性与事实有效性之张力的消解 | 第54页 |
6.3 商谈论法律范式与法律接受 | 第54-58页 |
6.3.1 商谈式程序主义法律的价值和意义 | 第55-56页 |
6.3.2 沟通理性是否能够联接“事实”与“规范” | 第56页 |
6.3.3 商议式民主政治与法律接受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