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8-2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11页 |
(二)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国外对法规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理论前提 | 第14-20页 |
1.行动中的法理论 | 第14-15页 |
2.成本与收益理论 | 第15-18页 |
3.法的实施与法的实施效果理论 | 第18-2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20页 |
2.访谈法 | 第20页 |
3.数据分析法 | 第20-21页 |
4.经济分析法 | 第21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21-22页 |
1.创新 | 第21页 |
2.不足 | 第21-22页 |
一、农民工权益问题与《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 第22-30页 |
(一)农民工权利保护政策的演变 | 第22-23页 |
1.农村人口进城由自由放任到限制(1949-1959年) | 第22页 |
2.禁止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1960-1977年) | 第22-23页 |
3.严格限制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1978-1992年) | 第23页 |
4.名义上保护但实质上仍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动(1993-1999年) | 第23页 |
5.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不合理限制(2000-至今) | 第23页 |
(二)农民工的生存问题 | 第23-27页 |
(三)法律与政策上的应对 | 第27-30页 |
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实施情况 | 第30-43页 |
(一)《条例》文本的规定 | 第30-33页 |
(二)实践中的运行状况 | 第33-43页 |
1.劳动保障行政执法情况 | 第33-37页 |
2.劳动者利用《条例》情况 | 第37-40页 |
3.用人单位利用《条例》的情况 | 第40-43页 |
三、《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实施特征 | 第43-49页 |
(一)程序正义的实现是以牺牲个体利益为代价 | 第43-44页 |
(二)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权力异化 | 第44-45页 |
(三)行政机关定位偏离目标,执法力量软化 | 第45-46页 |
(四)增加企业违法收益,造成恶性循环 | 第46-47页 |
(五)劳动者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 第47-49页 |
四、法的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49-54页 |
(一)政策因素 | 第50页 |
(二)法律因素 | 第50-51页 |
(三)执法者的个人素质因素 | 第51-52页 |
(四)争议双方当事人的喜好因素 | 第52页 |
(五)争议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因素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