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理论论文

法的实施效果研究--以《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导论第8-22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8-11页
    (二)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第11-14页
        1.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2.国外对法规评价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三)理论前提第14-20页
        1.行动中的法理论第14-15页
        2.成本与收益理论第15-18页
        3.法的实施与法的实施效果理论第18-20页
    (四)研究方法第20-21页
        1.文献研究法第20页
        2.访谈法第20页
        3.数据分析法第20-21页
        4.经济分析法第21页
    (五)创新与不足第21-22页
        1.创新第21页
        2.不足第21-22页
一、农民工权益问题与《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22-30页
    (一)农民工权利保护政策的演变第22-23页
        1.农村人口进城由自由放任到限制(1949-1959年)第22页
        2.禁止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1960-1977年)第22-23页
        3.严格限制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1978-1992年)第23页
        4.名义上保护但实质上仍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动(1993-1999年)第23页
        5.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不合理限制(2000-至今)第23页
    (二)农民工的生存问题第23-27页
    (三)法律与政策上的应对第27-30页
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实施情况第30-43页
    (一)《条例》文本的规定第30-33页
    (二)实践中的运行状况第33-43页
        1.劳动保障行政执法情况第33-37页
        2.劳动者利用《条例》情况第37-40页
        3.用人单位利用《条例》的情况第40-43页
三、《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实施特征第43-49页
    (一)程序正义的实现是以牺牲个体利益为代价第43-44页
    (二)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权力异化第44-45页
    (三)行政机关定位偏离目标,执法力量软化第45-46页
    (四)增加企业违法收益,造成恶性循环第46-47页
    (五)劳动者积极维护自身权益第47-49页
四、法的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第49-54页
    (一)政策因素第50页
    (二)法律因素第50-51页
    (三)执法者的个人素质因素第51-52页
    (四)争议双方当事人的喜好因素第52页
    (五)争议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因素第52-54页
结论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法律接受的事实与规范根据
下一篇:我国医疗机构病历管理的立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