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英文缩写一览表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1 光动力疗法 | 第13-15页 |
1.1.1 光动力疗法的作用机制 | 第13页 |
1.1.2 光动力疗法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1.3 双光子吸收材料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 第14-15页 |
1.2 肿瘤免疫检查点疗法 | 第15-19页 |
1.2.1 免疫检查点疗法的作用机理 | 第15-16页 |
1.2.2 免疫检查点疗法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光动力疗法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应用 | 第17-19页 |
1.3 聚合物靶向给药系统 | 第19-21页 |
1.3.1 聚合物给药系统的自组装原理 | 第19-20页 |
1.3.2 树枝状聚合物给药系统 | 第20页 |
1.3.3 活性氧响应的聚合物胶束 | 第20-21页 |
1.4 总结 | 第21-22页 |
第2章 引言 | 第22-23页 |
第3章 基于活性氧响应聚合物的药物传递系统的构建和表征 | 第23-38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3.1.1 仪器与设备 | 第23-24页 |
3.1.2 材料与试剂 | 第24页 |
3.2 方法与结果 | 第24-36页 |
3.2.1 聚合物的合成 | 第24-25页 |
3.2.2 聚合物在ROS环境下的降解 | 第25页 |
3.2.3 空白胶束及载药胶束的制备 | 第25-26页 |
3.2.4 CLM的优化 | 第26-28页 |
3.2.5 CLM光谱分析 | 第28-29页 |
3.2.6 胶束形态考察 | 第29页 |
3.2.7 胶束粒径及电位测定 | 第29-30页 |
3.2.8 CLM中FRET转换的产生及测定 | 第30-32页 |
3.2.9 CLM中单线态氧的测定 | 第32-33页 |
3.2.10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 第33页 |
3.2.11 CLM稳定性考察 | 第33-34页 |
3.2.12 CLM体外释放及ROS响应性试验 | 第34-36页 |
3.3 讨论 | 第36-37页 |
3.4 结论 | 第37-38页 |
第4章 载药胶束体外有效性考察 | 第38-48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4.1.1 仪器与设备 | 第38页 |
4.1.2 材料与试剂 | 第38页 |
4.2 方法与结果 | 第38-46页 |
4.2.1 CLM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第38页 |
4.2.2 4T1小鼠乳腺癌细胞的培养 | 第38-39页 |
4.2.3 细胞摄取及共定位 | 第39页 |
4.2.4 细胞内ROS检测 | 第39-40页 |
4.2.5 细胞暗毒性试验 | 第40-41页 |
4.2.6 细胞光毒性试验 | 第41-46页 |
4.3 讨论 | 第46-47页 |
4.4 结论 | 第47-48页 |
第5章 光动力疗法联合免疫疗法的体内抗肿瘤评价 | 第48-60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48-49页 |
5.1.1 仪器与设备 | 第48页 |
5.1.2 材料与试剂 | 第48页 |
5.1.3 实验动物 | 第48-49页 |
5.2 方法与结果 | 第49-57页 |
5.2.1 CLM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第49页 |
5.2.2 载近红外荧光探针的胶束的制备 | 第49页 |
5.2.3 4T1小鼠原位乳腺癌模型的建立 | 第49页 |
5.2.4 CLM在体靶向性试验 | 第49-51页 |
5.2.5 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考察 | 第51-53页 |
5.2.6 小鼠血清中IL-1β的检测 | 第53-54页 |
5.2.7 肺部切片HE染色 | 第54-55页 |
5.2.8 肿瘤切片荧光TUNEL染色 | 第55-56页 |
5.2.9 肿瘤切片CD4/CD8染色 | 第56-57页 |
5.3 讨论 | 第57-59页 |
5.4 结论 | 第59-60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8页 |
1 发表文章 | 第68页 |
2 参加科研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