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当前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文献综述第9-17页
引言第17-19页
第一章 当前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阐释第19-33页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内涵及政治企图第19-23页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内涵第19-21页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企图第21-23页
    二、当前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浊流的泛起第23-33页
        (一)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内涵第23-24页
        (二)当前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背景第24-25页
        (三)当前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第25-28页
        (四)当前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特征第28-33页
第二章 当前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的主要方式第33-43页
    一、“美化”加工第33-36页
        (一)以取材有现实针对性为基础第33-34页
        (二)以融汇其他错误思潮为手段第34-35页
        (三)以庸俗的网络语言为调味剂第35-36页
    二、“微化”渗透第36-39页
        (一)平台的多样化择取第36-37页
        (二)内容的碎片化散播第37页
        (三)形式的隐匿化扩散第37-39页
    三、“内化”接收第39-43页
        (一)感性化的个体心理驱动第39页
        (二)从众性的网络即时互动第39-40页
        (三)糅合性的吸收整合内化第40-43页
第三章 当前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深层归因第43-65页
    一、当前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第43-58页
        (一)解构大学生的历史观第43-48页
        (二)腐蚀大学生的政治观第48-51页
        (三)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第51-54页
        (四)助长大学生的不良心态第54-57页
        (五)鼓动大学生的网络非理性表达第57-58页
    二、当前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的深层归因第58-65页
        (一)教育维度:历史观教育实效不足第59-61页
        (二)个体维度:大学生辨识能力不强第61页
        (三)文化维度:网络文化的泛娱乐化第61-63页
        (四)社会维度:对错误思潮批驳不够第63-65页
第四章 应对当前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的策略第65-77页
    一、教育引导: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第65-68页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第65-67页
        (二)挖掘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历史观教育作用第67-68页
        (三)高校教师群体共同担负历史观教育的责任第68页
    二、文化育人:建设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校园网络文化第68-71页
        (一)打造传播唯物史观的校园红色微平台第68-70页
        (二)利用重要时间点开展网络历史教育活动第70-71页
        (三)发挥学生组织网络传播历史文化的作用第71页
    三、氛围营造:营造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环境第71-74页
        (一)加强我国党史国史革命史的网络宣传第72页
        (二)增强对各网络媒介平台的监管力度第72-73页
        (三)发挥大数据技术的研判及预测功能第73-74页
    四、个体强化:增强大学生抵制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免疫力第74-77页
        (一)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第74页
        (二)增强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第74-75页
        (三)提升自身对网络思潮的辨别力第75-77页
结语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附录第83-87页
致谢第87-8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
下一篇: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