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不同CO2浓度升高水平对稻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16页
        1.2.1 常用研究方法第11-13页
        1.2.2 CO_2浓度升高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第13-14页
        1.2.3 CO_2浓度升高对生长状况和叶片氮含量的影响第14-15页
        1.2.4 CO_2浓度升高对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第15-16页
    1.3 问题的提出第16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页
    1.5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6 技术路线图第17-18页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第18-26页
    2.1 试验区域概况第18页
    2.2 试验装置第18-19页
    2.3 试验设计第19-22页
        2.3.1 供试品种第19-20页
        2.3.2 设置CO_2浓度升高水平第20-22页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2-24页
        2.4.1 光合指标测定第22-23页
        2.4.2 叶片氮含量测定第23页
        2.4.3 生长状况和生物量测定第23页
        2.4.4 产量测定第23-24页
    2.5 计算与分析第24-26页
        2.5.1 计算第24页
        2.5.2 统计分析第24-26页
第三章 不同CO_2浓度升高水平对稻麦光合特性的影响第26-38页
    3.1 不同CO_2浓度升高水平对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第26-33页
        3.1.1 对光响应曲线的影响第26-28页
        3.1.2 对CO_2响应曲线的影响第28-31页
        3.1.3 不同处理在相同CO_2浓度水平下净光合速率的比较第31-33页
    3.2 不同CO_2浓度升高水平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第33-36页
        3.2.1 对光响应曲线的影响第33-34页
        3.2.2 对CO_2响应曲线的影响第34-35页
        3.2.3 不同处理在相同CO_2浓度水平下净光合速率的比较第35-36页
    3.3 讨论第36-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不同CO_2浓度升高水平对稻麦株高、茎蘖数和叶片氮含量的影响第38-50页
    4.1 不同CO_2浓度升高水平对稻麦株高、茎蘖数的影响第38-42页
        4.1.1 不同CO_2浓度升高水平对水稻株高、茎蘖数的影响第38-41页
        4.1.2 不同CO_2浓度升高水平对小麦株高、茎蘖数的影响第41-42页
    4.2 不同CO_2浓度升高水平对稻麦叶片氮含量的影响第42-44页
        4.2.1 不同CO_2浓度升高水平对水稻叶片氮含量的影响第42-44页
        4.2.2 不同CO_2浓度升高水平对小麦叶片氮含量的影响第44页
    4.3 叶片氮含量与净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第44-46页
        4.3.1 水稻生长季叶片氮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第44-45页
        4.3.2 小麦生长季叶片氮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第45-46页
    4.4 讨论第46-47页
        4.4.1 不同CO_2浓度升高水平对株高和茎蘖数的影响第46页
        4.4.2 不同CO_2浓度升高水平对叶片氮含量的影响第46-47页
        4.4.3 叶片氮含量与净光合速率的关系第47页
    4.5 本章小结第47-50页
第五章 不同CO_2浓度升高水平对稻麦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第50-64页
    5.1 不同CO_2浓度升高水平对稻麦生物量的影响第50-55页
        5.1.1 对水稻生物量的影响第50-54页
        5.1.2 对小麦生物量的影响第54-55页
    5.2 不同CO_2浓度升高水平稻麦产量的影响第55-61页
        5.2.1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第55-59页
        5.2.2 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第59-61页
    5.3 讨论第61-63页
        5.3.1 不同CO_2浓度升高水平对稻麦生物量的影响第61页
        5.3.2 不同CO_2浓度升高水平对稻麦产量的影响第61-63页
    5.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4-68页
    6.1 结论第64-65页
        6.1.1 不同CO_2浓度升高水平对稻麦光合特性的影响第64页
        6.1.2 不同CO_2浓度升高水平对稻麦株高、茎蘖数叶片氮含量的影响第64页
        6.1.3 不同CO_2浓度升高水平对稻麦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第64-65页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第65页
    6.3 研究展望第65-68页
参考文献第68-78页
作者简介第78-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富硒特性及硒形态分析研究
下一篇:臭氧对大豆抗氧化系统活性及相关抗逆基因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