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富硒特性及硒形态分析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5-22页 |
0.1 硒的概述 | 第15页 |
0.2 硒的存在形态 | 第15-16页 |
0.3 硒的生物学功能 | 第16-17页 |
0.4 硒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0.4.1 硒含量的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0.4.2 硒形态的检测方法 | 第19页 |
0.5 富硒食品研究开发现状 | 第19-20页 |
0.6 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0.6.1 研究的意义 | 第20-21页 |
0.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第1章 富硒水稻的种植及水稻的富硒特性 | 第22-32页 |
1.1 引言 | 第22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1.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2-23页 |
1.2.2 富硒水稻的种植与栽培 | 第23-24页 |
1.2.3 富硒大米样品的处理 | 第24页 |
1.2.4 微波消解条件的选择 | 第24页 |
1.2.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4-25页 |
1.2.6 硒含量的测定 | 第25页 |
1.2.7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0页 |
1.3.1 水稻长势及产量 | 第25-28页 |
1.3.2 微波消解条件的选择 | 第28-29页 |
1.3.3 方法的标准曲线 | 第29页 |
1.3.4 水稻中硒的分布 | 第29-30页 |
1.4 结论 | 第30-32页 |
第2章 富硒水稻中硒形态的分布研究 | 第32-50页 |
2.1 引言 | 第32-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3页 |
2.2.2 富硒大米中可溶态硒不同提取条件的选择 | 第33页 |
2.2.3 富硒大米中可溶态硒的提取分离与测定 | 第33-34页 |
2.2.4 大米中可溶性蛋白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 第34页 |
2.2.5 大米中可溶性蛋白的提取分离与测定 | 第34-35页 |
2.2.6 大米中可溶性多糖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 第35页 |
2.2.7 大米中可溶性多糖的提取分离与测定 | 第35-36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36-49页 |
2.3.1 富硒大米中可溶态硒提取条件的选择 | 第36-38页 |
2.3.2 富硒大米中各溶态硒的测定 | 第38-41页 |
2.3.3 大米中可溶态蛋白提取条件的选择 | 第41-45页 |
2.3.4 富硒大米中可溶性蛋白及其中硒的测定 | 第45-46页 |
2.3.5 富硒大米中可溶态多糖提取条件的选择 | 第46-48页 |
2.3.6 富硒大米中可溶性多糖及其中硒的测定 | 第48-49页 |
2.4 结论 | 第49-50页 |
第3章 硒对大米中营养元素的生物强化作用 | 第50-57页 |
3.1 引言 | 第5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3.2.1 实验仪器及其试剂 | 第50-51页 |
3.2.2 标准曲线与方法的检出限与精密度 | 第51页 |
3.2.3 富硒大米的处理 | 第51页 |
3.2.4 大米样品中各营养元素的测定 | 第51-5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6页 |
3.3.1 标准曲线与方法的检出限 | 第52页 |
3.3.2 不同浓度硒对植物中营养元素的影响 | 第52-56页 |
3.4 结论 | 第56-57页 |
第4章 液质联用技术测定富硒大米中的硒代氨基酸 | 第57-68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7-60页 |
4.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57页 |
4.2.2 硒代氨基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7-58页 |
4.2.3 富硒大米中硒代氨基酸的制备 | 第58-59页 |
4.2.4 HPLC-MS 工作条件 | 第59页 |
4.2.5 质谱条件的选择 | 第59页 |
4.2.6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59-6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7页 |
4.3.1 富硒大米中硒代氨基酸制备条件的选择 | 第60-63页 |
4.3.2 富硒大米中硒代氨基酸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 第63-67页 |
4.4 结论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