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拒水剂的种类 | 第9-10页 |
1.2.1 脂肪烃类 | 第9页 |
1.2.2 硅氧烷类拒水剂 | 第9-10页 |
1.2.3 含氟类拒水剂 | 第10页 |
1.3 聚丙烯酸酯类拒水剂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4 疏水基本理论 | 第11-13页 |
1.4.1 Young's方程 | 第11-12页 |
1.4.2 Wenzel模型和Cassie-Baxter方程 | 第12-13页 |
1.5 材料表面粗糙结构 | 第13-15页 |
1.5.1 表面粗糙结构 | 第13页 |
1.5.2 构造粗糙结构的方法 | 第13-14页 |
1.5.3 纳米SiO_2的制备方法 | 第14-15页 |
1.6 乳液聚合 | 第15-16页 |
1.6.1 乳液聚合的优势 | 第15页 |
1.6.2 乳化剂在乳液聚合中的作用 | 第15页 |
1.6.3 HLB值对乳液聚合的影响 | 第15-16页 |
1.6.4 引发剂对乳液聚合的影响 | 第16页 |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1.7.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7.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18-24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8-19页 |
2.1.1 实验材料与药品 | 第1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8-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21页 |
2.2.1 乳化剂的筛选 | 第19页 |
2.2.2 聚丙烯酸酯乳液的聚合 | 第19-20页 |
2.2.3 基于改性SiO_2的聚丙烯酸酯乳液的聚合 | 第20-21页 |
2.2.4 织物拒水整理 | 第21页 |
2.3 测试及表征 | 第21-22页 |
2.3.1 聚合物提纯 | 第21页 |
2.3.2 乳液稳定性测试 | 第21页 |
2.3.3 乳液粒径及Zeta电位测试 | 第21页 |
2.3.4 聚合物固含量及单体转化率测试 | 第21-22页 |
2.3.5 聚合物红外吸收光谱测试 | 第22页 |
2.3.6 聚合物XPS元素分析 | 第22页 |
2.3.7 聚合物热重分析测试 | 第22页 |
2.4 拒水整理织物性能测试 | 第22-24页 |
2.4.1 织物红外光谱分析 | 第22页 |
2.4.2 织物XPS表面元素分析 | 第22页 |
2.4.3 织物表面形貌分析 | 第22页 |
2.4.4 织物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第22页 |
2.4.5 织物接触角测试 | 第22-23页 |
2.4.6 织物耐洗性测试 | 第23页 |
2.4.7 织物白度测试 | 第23页 |
2.4.8 织物断裂强力测试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聚丙烯酸酯类拒水剂乳液的聚合及应用 | 第24-38页 |
3.1 聚丙烯酸酯类拒水剂乳液的制备 | 第24-29页 |
3.1.1 乳化剂种类对乳液聚合的影响 | 第24-26页 |
3.1.2 乳化剂用量对乳液聚合的影响 | 第26-27页 |
3.1.3 单体配比对乳液聚合的影响 | 第27-28页 |
3.1.4 功能性单体用量对乳液聚合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5 聚合温度对乳液聚合的影响 | 第29页 |
3.2 基于改性SiO_2的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 第29-34页 |
3.2.1 改性纳米SiO_2粒子制备途径 | 第30-31页 |
3.2.2 TEOS和VTMS用量对乳液聚合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3 氨水浓度对改性纳米SiO_2粒径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4 硅球改性时间对改性纳米SiO_2粒径的影响 | 第33页 |
3.2.5 改性纳米SiO_2反应温度对乳液聚合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 棉织物的疏水整理 | 第34-36页 |
3.3.1 乳液浓度对棉织物疏水整理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2 焙烘温度对棉织物疏水整理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3 焙烘时间对棉织物疏水整理的影响 | 第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聚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及棉织物的表征 | 第38-48页 |
4.1 聚丙烯酸酯拒水剂乳液的性能表征 | 第38-41页 |
4.1.1 乳液稳定性测试 | 第38页 |
4.1.2 聚合物电位分析 | 第38-39页 |
4.1.3 聚合物红外分析 | 第39页 |
4.1.4 聚合物XPS元素分析 | 第39-40页 |
4.1.5 聚合物TG分析测试 | 第40-41页 |
4.2 织物性能表征 | 第41-47页 |
4.2.1 织物红外分析 | 第41-42页 |
4.2.2 织物XPS表面元素分析 | 第42-43页 |
4.2.3 织物表面形貌分析 | 第43-44页 |
4.2.4 织物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第44页 |
4.2.5 织物接触角测试 | 第44-45页 |
4.2.6 织物耐洗性测试 | 第45-46页 |
4.2.7 织物白度测试 | 第46页 |
4.2.8 织物断裂强力测试 | 第46-4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8-49页 |
5.2 展望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