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其他轻工业、手工业论文--乐器制造工业论文--中国民族乐器论文

南宁市与东兰县铜鼓艺术设计运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9-23页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对象第9-11页
        (一)研究缘起第9-10页
        (二)研究对象及范围第10-11页
    二、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第11-14页
        (一)研究目的第11-12页
        (二)研究意义第12页
        (三)研究方法第12-14页
    三、相关研究回顾及相关理论第14-23页
        (一)相关研究回顾第14-17页
        (二)相关理论第17-23页
第一章 城市景观中铜鼓景观的建构第23-49页
    第一节 铜鼓景观集中分布地及其建设历程第23-36页
        一、南宁市第23-31页
        二、东兰县第31-36页
    第二节 各类铜鼓景观的描述第36-41页
        一、巨型铜鼓景观第36-38页
        二、中型铜鼓景观第38-40页
        三、微型铜鼓景观第40-41页
    第三节 铜鼓景观的艺术分析第41-49页
        一、景观造型第41-44页
        二、表现形式第44-46页
        三、审美特征第46-49页
第二章 形塑铜鼓景观的人第49-67页
    第一节 对铜鼓景观的解读第49-55页
        一、展示传统铜鼓艺术的文化特点第49-52页
        二、融合现代主流文化的设计理念第52-55页
    第二节 形塑铜鼓景观的多重力量第55-62页
        一、来自市场经济的力量第56-57页
        二、来自官方的力量第57-60页
        三、来自专家学者和设计师的力量第60页
        四、来自社会精英的力量第60-62页
    第三节 铜鼓景观背后的铜鼓艺术的变化第62-67页
        一、主体的变化第62-63页
        二、时空与受众的变化第63-66页
        三、社会功能的变化第66-67页
第三章 活动在铜鼓景观中的人第67-77页
    第一节 对铜鼓景观的认知第67-71页
        一、生活在周边的人第67-69页
        二、路过的人第69-70页
        三、旅游观光的人第70-71页
    第二节 铜鼓景观表征中的问题第71-77页
        一、为艺术而艺术的铜鼓艺术第72-74页
        二、“传送带”上的铜鼓艺术第74-76页
        三、支离破碎的铜鼓艺术第76-77页
第四章 铜鼓艺术田野考察中的反思第77-89页
    第一节 铜鼓景观与人的关系第77-81页
        一、把关人:建构民族文化符号第77-80页
        二、民众:生活的场所第80-81页
    第二节 谁的文化解释权?第81-82页
    第三节 民族艺术于城市景观运用中的启示第82-89页
        一、外部运作:社会各阶层的立场第82-86页
        二、内在机制:社会各阶层观念的转变第86-89页
结语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改性SiO2的聚丙烯酸酯拒水剂的合成及其应用
下一篇:泸县宋墓石刻图像在女性成衣中的设计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