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 1.1 概述 | 第10页 |
| 1.2 轻质烷烃异构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1.3 正戊烷异构化的反应机理 | 第11-12页 |
| 1.3.1 酸性催化剂的异构化机理 | 第11页 |
| 1.3.2 金属-酸性双功能催化剂的催化机理 | 第11-12页 |
| 1.4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制备及改性研究 | 第12-16页 |
| 1.4.1 SO_4~(2-)/M_xO_y型固体超强酸的制备方法 | 第12-13页 |
| 1.4.2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改性研究 | 第13-14页 |
| 1.4.3 柠檬酸改性催化剂作用及影响 | 第14-16页 |
| 1.5 核壳催化剂的研究 | 第16-17页 |
| 1.5.1 核壳结构催化剂的特点 | 第16页 |
| 1.5.2 核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16-17页 |
|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18-22页 |
| 2.1 药品及实验仪器 | 第18页 |
| 2.1.1 药品 | 第18页 |
| 2.1.2 实验仪器 | 第18页 |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18-19页 |
| 2.2.1 核壳Ni-SA@Z-x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18-19页 |
| 2.2.2 不同核心材料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19页 |
| 2.2.3 柠檬酸改性核壳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19页 |
| 2.3 催化剂反应性能评价 | 第19-20页 |
| 2.3.1 催化反应 | 第19-20页 |
| 2.3.2 产物分析方法 | 第20页 |
| 2.4 催化剂的表征测试 | 第20-22页 |
| 2.4.1 X射线衍射(XRD) | 第20页 |
| 2.4.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与吡啶红外光谱(Py-IR) | 第20页 |
| 2.4.3 氮气吸脱附(BET) | 第20-21页 |
| 2.4.4 热重(TG) | 第21页 |
| 2.4.5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 第21页 |
|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21页 |
| 2.4.7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与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21页 |
| 2.4.8 碳硫分析(C-SAnalysis)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Ni基核壳结构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异构化性能研究 | 第22-38页 |
| 3.1 核心材料的选择 | 第22-24页 |
| 3.1.1 不同核心材料催化剂的表征 | 第22-24页 |
| 3.1.2 不同核心材料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24页 |
| 3.2 AL含量的影响 | 第24-28页 |
| 3.2.1 不同Al含量催化剂的表征 | 第24-28页 |
| 3.2.2 不同Al含量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28页 |
| 3.3 核壳结构催化剂与非核壳结构催化剂的对比 | 第28-36页 |
| 3.3.1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8-34页 |
| 3.3.2 催化剂的异构化性能评价 | 第34-35页 |
| 3.3.3 机理分析 | 第35-3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柠檬酸改性核壳催化剂的异构化性能研究 | 第38-42页 |
| 4.1 柠檬酸改性催化剂的XRD分析 | 第38页 |
| 4.2 柠檬酸改性催化剂的BET分析 | 第38-39页 |
| 4.3 柠檬酸改性催化剂的FT-IR分析 | 第39-40页 |
| 4.4 柠檬酸改性催化剂的PY-IR分析 | 第40页 |
| 4.5 柠檬酸改性催化剂的活性 | 第40-41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