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 第9-13页 |
(一) 国外研究成果 | 第10-11页 |
(二) 国内研究成果 | 第11-13页 |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一) 可能的创新 | 第14页 |
(二) 不足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教师权威概论 | 第15-29页 |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权威的理论 | 第15-16页 |
(一) 马克思主义权威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二) 马克思主义权威理论的本质 | 第16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6-21页 |
(一) 权威与教师权威 | 第16-18页 |
(二) 厘清两对相对概念 | 第18-19页 |
(三) 思想政治课教师权威及其特征 | 第19-21页 |
三、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师权威的因素 | 第21-25页 |
(一) 主观因素 | 第21-23页 |
(二) 客观因素 | 第23-25页 |
四、教师权威的重要性 | 第25-29页 |
(一) 教师权威的作用 | 第25-27页 |
(二) 思想政治课教师权威的现实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权威面临的挑战 | 第29-35页 |
一、专业权威面临新的挑战 | 第29-30页 |
二、制度权威的减弱 | 第30-32页 |
三、传统权威的弱化 | 第32-33页 |
四、感召权威无法满足新的要求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权威弱化的影响 | 第35-41页 |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权威弱化的积极影响 | 第35-37页 |
(一) 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 第35-36页 |
(二) 有利于中学生对公共参与的理解和意识培养 | 第36-37页 |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权威弱化的消极影响 | 第37-41页 |
(一) 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把关人”作用的弱化 | 第37-38页 |
(二) 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纪律维护者作用的弱化 | 第38-39页 |
(三) 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价值观“引领者”作用的弱化 | 第39页 |
(四) 思想政治学科地位的下降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树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新型权威 | 第41-54页 |
一、在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中树立教师新型权威 | 第41-45页 |
(一) 疑难议题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 第41-42页 |
(二) 选择议题时发挥教师把关作用 | 第42-43页 |
(三) 生活化教学中发挥导师作用 | 第43-44页 |
(四) 师生互动中发挥点评作用 | 第44-45页 |
二、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成长 | 第45-47页 |
(一) 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 | 第45-46页 |
(二) 教师角色在课堂上的转型 | 第46-47页 |
三、重塑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内涵及外观形象 | 第47-51页 |
(一) 内涵形象:品德、学识、情感 | 第47-49页 |
(二) 外观形象:气质、风格、语言 | 第49-51页 |
四、新课改中发挥专业权威的人格作用 | 第51-54页 |
(一) 加强职业认同感 | 第51-52页 |
(二) 成长为具有独特人格感召力的“教育家”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思想政治课教师权威树立及影响因素情况的调查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