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记忆的社会属性 | 第10-11页 |
1.1.2 少先队的发展历史有可供研究的时间课题 | 第11页 |
1.1.3 党的重视和改革契机的要求 | 第11-12页 |
1.1.4 少先队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1.3.4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17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4.1 社会记忆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2 儿童组织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第二章 社会记忆的生发——儿童组织合法性的确立 | 第24-36页 |
2.1 政权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的少年儿童组织简介 | 第24-26页 |
2.2 革命使命决定了社会记忆的必然性与传承性 | 第26-32页 |
2.2.1 北伐战争时期的使命要求 | 第26-28页 |
2.2.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使命要求 | 第28-29页 |
2.2.3 抗日战争时期的使命要求 | 第29-31页 |
2.2.4 解放战争时期的使命要求 | 第31-32页 |
2.3 新中国成立后权利统一的要求 | 第32-36页 |
2.3.1 “少年儿童队”的成立 | 第32-33页 |
2.3.2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名的确立 | 第33-34页 |
2.3.3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名的恢复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社会记忆的塑造——组织要素的不断强化 | 第36-50页 |
3.1 纪念仪式中构建的社会记忆 | 第36-43页 |
3.1.1 神圣化的指向:少先队组织仪式的设计 | 第36-40页 |
3.1.2 荣誉化的指向:“红领巾”阐释的象征意义 | 第40-43页 |
3.2 习惯操演强化并凸显社会记忆 | 第43-46页 |
3.2.1 少先队在游行检阅中方阵的位置安排 | 第43-45页 |
3.2.2 给毛主席献花:少先队员的最高殊荣 | 第45-46页 |
3.3 身体实践实现社会记忆的传承和延续 | 第46-50页 |
3.3.1 学校教育不断明确社会记忆 | 第46页 |
3.3.2 阵地建设不断传承社会记忆 | 第46-47页 |
3.3.3 社团建设不断强化社会记忆 | 第47-50页 |
第四章 社会记忆的洗炼——有选择的忘却 | 第50-54页 |
4.1 个体自我保护机制下的选择 | 第51页 |
4.2 社会保护儿童需求下的选择 | 第51-52页 |
4.3 国家持续发展下的选择 | 第52-54页 |
总结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