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14-1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4-15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14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14页 |
1.3 药物及试剂 | 第14-15页 |
1.3.1 多潘立酮水溶剂的制备 | 第15页 |
1.3.2 营养性半固体糊的制备 | 第1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5-19页 |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15页 |
2.2 FD肝郁脾虚型大鼠造模 | 第15-16页 |
2.3 选穴及施灸方法 | 第16-17页 |
2.3.1 选穴及定位 | 第16页 |
2.3.2 施灸方法 | 第16-17页 |
2.4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 第17页 |
2.5 指标观察和检测 | 第17-18页 |
2.5.1 大鼠宏观表征的观察 | 第17页 |
2.5.2 大鼠行为学观察 | 第17-18页 |
2.5.3 IL-6、IL-1β及TNF-α的测定 | 第18页 |
2.5.4 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的测定 | 第18页 |
2.5.5 胃排空率测定 | 第18页 |
2.5.6 胃窦iNOS的测定 | 第18页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19-24页 |
1 各组大鼠宏观表征及行为学观察比较 | 第19-20页 |
2 各组大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的比较 | 第20-21页 |
3 各组大鼠胃窦iNOS数量及胃排空率的比较 | 第21页 |
4 各组大鼠胃窦iNOS的阳性表达 | 第21-22页 |
5 各组大鼠血清IL-6、IL-1β及TNF-α含量的比较 | 第22-24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4-30页 |
1 中医对FD的认识 | 第24页 |
2 现代医学对FD的认识 | 第24-25页 |
3 免疫调节在F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第25-26页 |
4 炎性因子与FD的相关研究 | 第26页 |
5 iNOS与胃肠功能的相关研究 | 第26-27页 |
6 隔药饼灸的作用 | 第27-28页 |
7 FD肝郁脾虚大鼠模型的评价 | 第28页 |
8 实验结果讨论 | 第28-29页 |
9 实验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29-30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文献综述 | 第3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及获奖情况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