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文

借鉴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促进企业员工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4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19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2 境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9-20页
        1.3.1 研究思路第19-20页
        1.3.2 研究方法第20页
    1.4 创新点第20-21页
    1.5 基本概念第21-24页
        1.5.1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第21-23页
        1.5.2 企业员工职业道德第23-24页
第二章 借鉴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促进企业员工职业道德建设的可行性和意义第24-33页
    2.1 借鉴的可行性第24-30页
        2.1.1 源头上二者都萌芽于奴隶社会第24-25页
        2.1.2 内容上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有职业道德要求第25-27页
        2.1.3 目的上二者都致力于培养人的道德行为第27-28页
        2.1.4 情感上企业员工对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较为认同第28-30页
    2.2 借鉴的意义第30-33页
        2.2.1 为企业员工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内容上的借鉴第30-31页
        2.2.2 为企业员工职业道德建设提供方法上的启示第31页
        2.2.3 促进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传承第31-33页
第三章 企业员工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第33-42页
    3.1 企业员工职业道德现状的问卷调查第33-35页
        3.1.1 问卷的设计第33页
        3.1.2 问卷的发放第33-34页
        3.1.3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第34-35页
    3.2 企业员工职业道德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第35-37页
        3.2.1 多数企业的员工职业道德活动每月至少一次第35-37页
        3.2.2 多数企业员工完全了解所在岗位职业道德要求第37页
        3.2.3 多数企业员工参与职业道德培训的意愿强烈第37页
    3.3 企业员工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第37-42页
        3.3.1 部分企业员工不能做到知行合一第38页
        3.3.2 部分企业员工功利主义倾向明显第38-39页
        3.3.3 部分企业的员工职业道德建设停留在理论层面第39页
        3.3.4 部分企业不重视职业道德建设第39-40页
        3.3.5 部分企业缺乏以人为本的精神第40-42页
第四章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发展及精华内容第42-53页
    4.1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起源与发展第42-44页
        4.1.1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起源第42-43页
        4.1.2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发展第43-44页
    4.2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精华内容第44-51页
        4.2.1 知识层面的“学习论”第44-45页
        4.2.2 情感层面的“人格论”第45-48页
        4.2.3 意志层面的“智勇论”第48-49页
        4.2.4 行为层面的“知行论”第49-51页
    4.3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特征第51-53页
        4.3.1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具有规范性第51页
        4.3.2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具有实践性第51-52页
        4.3.3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具有稳定性第52-53页
第五章 借鉴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促进企业员工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第53-71页
    5.1 借鉴的原则第53-56页
        5.1.1 理性科学的取舍第53-54页
        5.1.2 全面深刻的分析第54-55页
        5.1.3 客观灵活的借鉴第55-56页
    5.2 借鉴的主要内容第56-64页
        5.2.1 以“学习论”认知职业道德内容第56-58页
        5.2.2 以“人格论”培育职业道德情感第58-60页
        5.2.3 以“智勇论”锻炼职业道德意志第60-62页
        5.2.4 以“知行论”培养职业道德行为第62-64页
    5.3 借鉴的主要方法第64-71页
        5.3.1 言传教化第64-66页
        5.3.2 身教示范第66-67页
        5.3.3 环境熏陶第67-69页
        5.3.4 制度约束第69-71页
结语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第77-78页
附录B 调查问卷第78-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层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哈尔滨市X镇的调查
下一篇:习近平青年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