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低丘红壤区稻田能量平衡特征及蒸散模型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页
    1.2 蒸散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8-13页
        1.2.1 波文比能量平衡法第9页
        1.2.2 涡度相关法第9-10页
        1.2.3 蒸渗仪方法第10页
        1.2.4 水量平衡法第10页
        1.2.5 空气动力学方法第10-11页
        1.2.6 遥感方法第11-12页
        1.2.7 蒸散计算方法研究进展第12-13页
    1.3 能量平衡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页
    1.4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5 技术路线第14-16页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第16-22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6页
    2.2 观测方法第16-18页
        2.2.1 气象要素观测第16页
        2.2.2 波文比观测第16-17页
        2.2.3 叶面积指数观测第17页
        2.2.4 数据处理方法第17-18页
    2.3 研究方法第18-22页
        2.3.1 波文比能量平衡法第18页
        2.3.2 作物蒸散的估算模式第18-20页
        2.3.3 神经网络模式第20-22页
第三章 稻田波文比能量平衡特征研究第22-38页
    3.1 稻田气象条件第22-24页
        3.1.1 太阳辐射特征第22-23页
        3.1.2 温度降水特征第23-24页
    3.2 稻田能量平衡特征分析第24-35页
        3.2.1 能量平衡各分量典型天气下特征分析第24-31页
        3.2.2 能量平衡各分量波文比逐日变化第31-33页
        3.2.3 能量平衡各分量季节变化第33-35页
    3.3 本章小结第35-38页
第四章 潜热通量与感热通量主控因子的时间尺度效应第38-50页
    4.1 潜热通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第38-43页
        4.1.1 时尺度潜热通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第39-41页
        4.1.2 日尺度潜热通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第41-42页
        4.1.3 生长期潜热通量主要影响因子的时间尺度效应第42-43页
    4.2 感热通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第43-47页
        4.2.1 时尺度感热通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第44-45页
        4.2.2 日尺度感热通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第45-46页
        4.2.3 生长期感热通量主要影响因子的时间尺度效应第46-47页
    4.3 本章小结第47-50页
第五章 低丘红壤区稻田蒸散模式对比第50-68页
    5.1 蒸散模式估算蒸散值与实测蒸散值具体分析第50-63页
        5.1.1 FAO-Penman-Monteith模式估算蒸散值与实测蒸散值具体分析第51-53页
        5.1.2 FAO-17-Penman模式估算蒸散值与实测蒸散值具体分析第53-56页
        5.1.3 Priestley-Taylor模式估算蒸散值与实测蒸散值具体分析第56-58页
        5.1.4 Hargreaves模式估算蒸散值与实测蒸散值具体分析第58-60页
        5.1.5 四种蒸散模式估算蒸散值与实测蒸散值具体分析第60-63页
    5.2 神经网络模式的建立第63-66页
        5.2.1 日尺度上的神经网络(MLP)模式的适用性分析第63-65页
        5.2.2 时尺度上神经网络(MLP)模式适用性分析第65-66页
    5.3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6.1 主要结论第68-69页
    6.2 创新点第69页
    6.3 存在问题及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8页
作者简介第78-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下颈椎脱位与颈神经学损害关系的回顾性研究
下一篇:低剂量体外冲击波通过ATP辅助甲氨蝶呤诱导骨肉瘤U2OS细胞凋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