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论文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哈尔滨海关监管现状分析 | 第16-22页 |
2.1 哈尔滨海关的组织机构 | 第16页 |
2.2 哈尔滨海关通关业务流程描述 | 第16-19页 |
2.3 哈尔滨海关监管现状及特点 | 第19-20页 |
2.4 哈尔滨海关监管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2.4.1 监管资源的有限性与业务量增长迅速之间存在矛盾 | 第20页 |
2.4.2 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之间存在矛盾 | 第20页 |
2.4.3 把关与服务之间存在矛盾 | 第20-21页 |
2.4.4 监管职能外延不断扩大与监管措施相对落后之间存在矛盾 | 第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哈尔滨海关监管职能后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 第22-28页 |
3.1 海关监管职能后移的含义及其主要职能 | 第22-23页 |
3.1.1 海关监管职能后移的含义 | 第22页 |
3.1.2 海关监管职能后移包含的主要职能 | 第22-23页 |
3.2 哈尔滨海关监管职能后移的必要性 | 第23-25页 |
3.2.1 实施贸易便利化的外在必要性 | 第23-24页 |
3.2.2 实现有效监管的现实必要性 | 第24页 |
3.2.3 优化哈尔滨海关自身发展的内在必要性 | 第24-25页 |
3.3 哈尔滨海关监管职能后移的可行性分析 | 第25-26页 |
3.3.1 监管职能后移的制度框架已确立 | 第25页 |
3.3.2 后续监管体系已初步形成 | 第25-26页 |
3.4 哈尔滨海关监管职能后移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 第26-27页 |
3.4.1 后续监管相关部门缺少联系配合 | 第26页 |
3.4.2 后续监管执法依据不同 | 第26页 |
3.4.3 后续监管职能交叉 | 第26-27页 |
3.4.4 缺少后续监管复合型人才 | 第2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哈尔滨海关监管职能后移方案设计 | 第28-36页 |
4.1 哈尔滨海关监管职能后移遵循的原则 | 第28-29页 |
4.1.1 整体性原则 | 第28页 |
4.1.2 渐进性原则 | 第28页 |
4.1.3 实效性原则 | 第28页 |
4.1.4 平衡性原则 | 第28-29页 |
4.2 哈尔滨海关监管职能后移的组织结构 | 第29-30页 |
4.2.1 成立以风险为核心的信息中心 | 第29页 |
4.2.2 建立后续综合监管机构 | 第29-30页 |
4.3 哈尔滨海关监管职能后移的路径 | 第30-34页 |
4.3.1 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后续监管管理理念 | 第30-31页 |
4.3.2 建立以协作为纽带的后续监管联动型运行机制 | 第31-32页 |
4.3.3 建立以企业为单元的后续监管综合监管方式 | 第32页 |
4.3.4 建立以分业监管为基础的后续监管一体化新格局 | 第32-33页 |
4.3.5 建立以稽查为核心的后续综合监管体系 | 第33-34页 |
4.3.6 建立以内控机制建设为约束的后续监管力量 | 第34页 |
4.4 哈尔滨海关监管职能后移的预期效果 | 第34-3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5章 哈尔滨海关监管职能后移的保障 | 第36-39页 |
5.1 制度保障 | 第36页 |
5.2 人力保障 | 第36-37页 |
5.2.1 培养专业人才 | 第36-37页 |
5.2.2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 第37页 |
5.3 机构保障 | 第37页 |
5.4 后勤保障 | 第37-38页 |
5.5 技术保障 | 第3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个人简历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