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2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1.2.1 矿工不安全行为 | 第9-15页 |
1.2.2 行为成本收益 | 第15-22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22-23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23-2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25-27页 |
2 研究理论基础 | 第27-31页 |
2.1 成本收益相关理论基础 | 第27-28页 |
2.1.1 期望理论 | 第27页 |
2.1.2 前景理论 | 第27-28页 |
2.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方法 | 第28-29页 |
2.2.1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 第28页 |
2.2.2 多主体建模方法 | 第28-29页 |
2.3 系统动力学 | 第29页 |
2.4 博弈理论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矿工不安全行为成本收益模型分析 | 第31-36页 |
3.1 期望理论下矿工行为决策模型 | 第31-33页 |
3.1.1 矿工不安全行为成本分析 | 第31-32页 |
3.1.2 矿工不安全行为收益分析 | 第32页 |
3.1.3 矿工不安全行为决策分析 | 第32-33页 |
3.2 前景理论下矿工行为决策模型 | 第33-35页 |
3.2.1 决策权重函数分析 | 第33页 |
3.2.2 价值函数分析 | 第33-34页 |
3.2.3 矿工行为决策模式研究 | 第34-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矿工不安全行为多主体利益的复杂适应系统模型 | 第36-50页 |
4.1 模型结构 | 第36-38页 |
4.1.1 系统结构 | 第36-37页 |
4.1.2 主体模型 | 第37页 |
4.1.3 运行环境模型 | 第37-38页 |
4.2 模型构建 | 第38-45页 |
4.2.1 主体Agent描述 | 第38-39页 |
4.2.2 行为运行环境 | 第39-41页 |
4.2.3 主体行为 | 第41-44页 |
4.2.4 主体关系 | 第44-45页 |
4.3 主体的利益冲突 | 第45-49页 |
4.3.1 主体利益需求分析 | 第45-46页 |
4.3.2 主体利益的博弈行为 | 第46-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矿工不安全行为多主体利益博弈分析 | 第50-63页 |
5.1 群体主体的特殊性 | 第50-51页 |
5.1.1 群体行为的多面性 | 第50页 |
5.1.2 群体行为异化博弈主体 | 第50-51页 |
5.2 三方主体博弈分析 | 第51-59页 |
5.2.1 三方主体下的模型假设及参数设置 | 第51-53页 |
5.2.2 三方利益主体的收益分析 | 第53-54页 |
5.2.3 基于三方模型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 第54-55页 |
5.2.4 均衡点分析及稳定性讨论 | 第55-59页 |
5.3 四方主体博弈分析 | 第59-61页 |
5.3.1 群体模型假设 | 第59页 |
5.3.2 群体参数设置 | 第59-60页 |
5.3.3 群体与矿工之间的博弈 | 第60-61页 |
5.3.4 四方主体的收益分析 | 第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6 数值仿真分析及案例分析 | 第63-70页 |
6.1 数值仿真分析 | 第63-67页 |
6.1.1 参数确定 | 第63-64页 |
6.1.2 命题仿真分析 | 第64-67页 |
6.2 案例分析 | 第67-69页 |
6.2.1 神华神东布尔台煤矿简介 | 第67页 |
6.2.2 综采队“531班组管理法” | 第67-6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7 基于多元利益主体的经济运行机制建议 | 第70-74页 |
7.1 基于多元利益主体稳定的矿工安全行为内部驱动力 | 第70-72页 |
7.2 构建矿工安全行为利益共同体的外部动力源 | 第72-74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74-77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74-75页 |
8.2 局限与展望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 | 第82-86页 |
读研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