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2 大学生社团概述 | 第16-24页 |
2.1 大学生社团的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2.2 大学生社团的类型 | 第17-19页 |
2.2.1 思想理论型社团 | 第17页 |
2.2.2 科研学术型社团 | 第17-18页 |
2.2.3 文化娱乐型社团 | 第18页 |
2.2.4 社会实践服务型社团 | 第18-19页 |
2.3 大学生社团的特点 | 第19-21页 |
2.3.1 大学生社团组织的特点 | 第19-20页 |
2.3.2 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特点 | 第20-21页 |
2.4 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历程 | 第21-24页 |
2.4.1 初始阶段(1904—1976) | 第21页 |
2.4.2 发展阶段(1977—2012) | 第21-22页 |
2.4.3 完善阶段(2013—) | 第22-24页 |
3 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第24-28页 |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社团的关系 | 第24-25页 |
3.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 第24页 |
3.1.2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 | 第24-25页 |
3.2 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内容 | 第25-28页 |
3.2.1 价值导向功能 | 第25-26页 |
3.2.2 素质拓展功能 | 第26页 |
3.2.3 凝聚激励功能 | 第26页 |
3.2.4 调节转化功能 | 第26-28页 |
4 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现状分析 | 第28-34页 |
4.1 大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4.1.1 高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4.1.2 社团自身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4.2 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1-34页 |
4.2.1 高校层面的原因 | 第31-32页 |
4.2.2 社团自身层面的原因 | 第32-33页 |
4.2.3 社会层面的原因 | 第33-34页 |
5 强化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策略 | 第34-39页 |
5.1 强化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原则 | 第34-35页 |
5.1.1 方向性原则 | 第34页 |
5.1.2 渗透性原则 | 第34页 |
5.1.3 创新性原则 | 第34-35页 |
5.1.4 实效性原则 | 第35页 |
5.2 强化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措施 | 第35-39页 |
5.2.1 高校层面 | 第35-36页 |
5.2.2 社团层面 | 第36-38页 |
5.2.3 社会层面 | 第38-39页 |
6 结语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