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相关理论 | 第16-22页 |
2.1 并购的概念及分类 | 第16页 |
2.1.1 并购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并购的分类 | 第16页 |
2.2 并购整合的概念 | 第16-17页 |
2.3 无形资源的概念及其种类 | 第17-19页 |
2.3.1 无形资源的概念 | 第17-18页 |
2.3.2 无形资源、无形资产、无形资本的关联 | 第18-19页 |
2.4 无形资源的属性 | 第19-20页 |
2.4.1 多样性 | 第19页 |
2.4.2 隐默性 | 第19页 |
2.4.3 适配性 | 第19-20页 |
2.4.4 稀缺性 | 第20页 |
2.5 跨国并购的动因理论 | 第20-22页 |
2.5.1 规模经济理论 | 第20页 |
2.5.2 产业组织理论 | 第20-21页 |
2.5.3 市场势力理论 | 第21页 |
2.5.4 协同效应理论 | 第21-22页 |
3 案例研究 | 第22-35页 |
3.1 案例选取与研究设计 | 第22-23页 |
3.1.1 案例选取 | 第22页 |
3.1.2 研究设计 | 第22-23页 |
3.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获取无形资源的状况 | 第23-24页 |
3.2.1 获取人力资源 | 第23页 |
3.2.2 获取品牌价值 | 第23页 |
3.2.3 获取专利技术 | 第23-24页 |
3.2.4 获取特许经营权 | 第24页 |
3.2.5 借鉴企业文化 | 第24页 |
3.3 中国化工集团并购法国安迪苏公司 | 第24-27页 |
3.3.1 并购双方简介 | 第24-25页 |
3.3.2 并购动因 | 第25页 |
3.3.3 并购背景及交易过程 | 第25-26页 |
3.3.4 并购整合后的效果 | 第26-27页 |
3.4 中信泰富收购澳洲Mineralogy矿业公司 | 第27-29页 |
3.4.1 并购双方简介 | 第27页 |
3.4.2 并购动因 | 第27-28页 |
3.4.3 并购背景及交易过程 | 第28-29页 |
3.4.4 并购整合后的结果 | 第29页 |
3.5 案例对比分析 | 第29-33页 |
3.5.1 并购动因对比分析 | 第29-30页 |
3.5.2 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第30页 |
3.5.3 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第30页 |
3.5.4 整合情况对比分析 | 第30-33页 |
3.5.5 并购效果对比分析 | 第33页 |
3.6 案例启示 | 第33-35页 |
4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获取无形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35-41页 |
4.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获取无形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5-36页 |
4.1.1 人力资源整合力度不足 | 第35页 |
4.1.2 自主知识产权难以支撑国外知名品牌 | 第35页 |
4.1.3 并购前对无形资源状况了解不够 | 第35-36页 |
4.1.4 对无形资源跨国转移扩散存在障碍缺乏认识 | 第36页 |
4.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无形资源的获取建议 | 第36-41页 |
4.2.1 加大人力资源整合力度 | 第36-37页 |
4.2.2 自主创新与品牌矩阵并重 | 第37-38页 |
4.2.3 充分了解被并购方无形资源状况 | 第38-39页 |
4.2.4 尊重无形资源转移扩散的规律 | 第39-4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1-4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1-42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