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农用化学物质、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固定化阿特拉津降解菌—藻体系的构建及去除水体中阿特拉津的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7-33页
    1.1 阿特拉津的特性第17-18页
        1.1.1 阿特拉津的理化性质第17页
        1.1.2 阿特拉津的生产使用概况第17页
        1.1.3 阿特拉津的作用机理及适用范围第17-18页
    1.2 阿特拉津对生态系统地影响第18-20页
        1.2.1 阿特拉津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第18-19页
        1.2.2 阿特拉津对水环境的影响第19-20页
        1.2.3 阿特拉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第20页
        1.2.4 阿特拉津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第20页
    1.3 阿特拉津污染环境生物修复的研究现状第20-24页
        1.3.1 降解阿特拉津的微生物第21-22页
        1.3.2 阿特拉津降解基因和酶系的研究第22页
        1.3.3 阿特拉津生物降解途径的研究第22-23页
        1.3.4 阿特拉津生物降解存在的问题第23-24页
    1.4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第24-28页
        1.4.1 固定化微生物的材料第25页
        1.4.2 固定化微生物的方法第25-26页
        1.4.3 固定化微生物的应用第26-28页
    1.5 菌藻共生系统应用于污染环境修复的研究第28-30页
        1.5.1 菌藻共生系统的应用第28-29页
        1.5.2 固定化菌藻共生系统的应用第29-30页
    1.6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30页
    1.7 研究目标第30-31页
    1.8 研究内容第31页
    1.9 技术路线第31-33页
第二章 阿特拉津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第33-53页
    2.1 实验材料第33-35页
        2.1.1 样品的采集第33页
        2.1.2 试剂第33-34页
        2.1.3 主要仪器第34页
        2.1.4 培养基第34-35页
    2.2 实验方法第35-41页
        2.2.1 阿特拉津降解菌的分离与纯化第35-36页
        2.2.2 阿特拉津高效降解菌的筛选第36页
        2.2.3 阿特拉津浓度的测定和降解率的计算第36页
        2.2.4 高效阿特拉津降解菌的鉴定第36-41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41-51页
        2.3.1 高效阿特拉津降解菌的分离与筛选第41-42页
        2.3.2 高效阿特拉津降解菌的形态特征第42-45页
        2.3.3 高效阿特拉津降解菌的生理生化特征第45-46页
        2.3.4 高效阿特拉津降解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第46-48页
        2.3.5 高效阿特拉津降解菌TT3的化学分类特征分析第48-51页
    2.4 结论与讨论第51-53页
第三章 菌株TT3和CS3对阿特拉津的降解特性与降解基因的研究第53-6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3-56页
        3.1.1 实验材料第53页
        3.1.2 实验方法第53-56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6-65页
        3.2.1 外加碳氮源对菌株TT3和CS3生长及降解阿特拉津效果的影响第56-57页
        3.2.2 不同pH对菌株TT3和CS3的生长及降解阿特拉津的影响第57-59页
        3.2.3 不同温度对菌株TT3和CS3的生长及降解阿特拉津的影响第59-61页
        3.2.4 不同阿特拉津浓度对菌株TT3和CS3的生长及降解阿特拉津的影响第61-62页
        3.2.5 菌株TT3和CS3中阿特拉津降解基因的检测第62-63页
        3.2.6 菌株TT3和CS3的生长曲线及对阿特拉津的降解曲线第63-65页
    3.3 结论与讨论第65-67页
第四章 固定化菌藻微球的制备及其条件的优化第67-7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7-70页
        4.1.1 实验材料第67-68页
        4.1.2 实验方法第68-70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70-74页
        4.2.1 供试微藻的细胞形态第70-71页
        4.2.2 固定化菌藻微球最佳制备条件的确定第71-73页
        4.2.3 固定化微球的扫描电镜分析第73-74页
    4.3 结论讨论第74-75页
第五章 固定化菌藻对阿特拉津降解效果的研究第75-95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5-79页
        5.1.1 实验材料第75-76页
        5.1.2 实验方法第76-79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9-93页
        5.2.1 制备的固定化微球的形态结构第79页
        5.2.2 正常条件下固定化与游离态菌藻降解阿特拉津效果的对比第79-81页
        5.2.3 固定化微球最佳投加量的确定第81-83页
        5.2.4 酸碱胁迫条件下固定化与游离态菌藻降解阿特拉津效果的对比第83-84页
        5.2.5 高低温胁迫条件下固定化与游离态菌藻降解阿特拉津效果的对比第84-86页
        5.2.6 重金属胁迫条件下固定化与游离态菌藻降解阿特拉津效果的对比第86-91页
        5.2.7 固定微球的储存稳定性及重复利用性第91-93页
    5.3 结论与讨论第93-95页
第六章 固定化微球对阿特拉津吸附机制和降解动力学的研究第95-103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95-97页
        6.1.1 实验材料第95-96页
        6.1.2 实验方法第96-97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97-101页
        6.2.1 固定化微球对阿特拉津吸附动力学的研究第97-99页
        6.2.2 固定化微球对阿特拉津等温吸附的研究第99-100页
        6.2.3 固定化微球对阿特拉津的降解动力学研究第100-101页
    6.3 结论与讨论第101-103页
第七章 固定化菌藻对阿特拉津降解的动态模拟第103-107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103-105页
        7.1.1 实验材料第103-104页
        7.1.2 实验方法第104-105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105-106页
        7.2.1 固定化菌藻微球对阿特拉津降解的动态模拟结果第105-106页
    7.3 结论与讨论第106-107页
第八章 全文结论第107-111页
    8.1 结论第107-108页
    8.2 创新点第108页
    8.3 未来工作的展望第108-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35页
致谢第135-137页
附录第137-139页
作者简历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生态组合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污染物去除特性及工艺模拟研究
下一篇:草酸或零价纳米铁还原去除水体六价铬及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