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草酸或零价纳米铁还原去除水体六价铬及机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35页
    1.1 前言第14-15页
    1.2 重金属污染概况第15-19页
        1.2.1 重金属污染的定义第15页
        1.2.2 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第15-18页
        1.2.3 全国重金属污染分布情况第18-19页
    1.3 铬污染第19-23页
        1.3.1 铬的性质,存在形态及其毒性第19-20页
        1.3.2 含铬废水排放现状第20-21页
        1.3.3 各类废水中铬含量的排放标准第21-23页
    1.4 常用的治理含铬废水的技术第23-27页
        1.4.1 还原沉淀法第23-26页
        1.4.2 吸附法第26-27页
    1.5 有机物还原CR(Ⅵ)的进展第27-29页
    1.6 纳米零价铁去除CR(Ⅵ)的研究进展第29-31页
    1.7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31-35页
第二章 Mn(Ⅱ)离子促进草酸还原Cr(Ⅵ)的机理研究第35-54页
    2.1 前言第35-36页
    2.2 实验部分第36-38页
        2.2.1 主要化学试剂第36-37页
        2.2.2 主要实验器材第37页
        2.2.3 Mn~(2+)促进草酸还原六价铬的实验第37页
        2.2.4 分析测试方法第37-3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8-52页
        2.3.1 不同体系中草酸还原六价铬的效果对比第38-39页
        2.3.2 Cr(Ⅵ)还原产物第39-41页
        2.3.3 体系pH对Mn~(2+)/草酸还原Cr(Ⅵ)的影响第41-43页
        2.3.4 Mn~(2+)促进草酸还原Cr(Ⅵ)的机理第43-49页
        2.3.5 Mn~(2+)和草酸治理高浓度含Cr(Ⅵ)废水的验证实验第49-52页
    2.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三章 MnO_2/草酸还原Cr(Ⅵ)的机理研究第54-66页
    3.1 前言第54-55页
    3.2 实验部分第55-56页
        3.2.1 主要化学试剂第55页
        3.2.2 主要实验器材第55-56页
        3.2.3 MnO_2和草酸还原六价铬的实验第56页
        3.2.4 分析测试方法第5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6-65页
        3.3.1 MnO_2和草酸还原Cr(Ⅵ)的效果第56-57页
        3.3.2 初始pH对MnO_2和草酸还原Cr(Ⅵ)的影响第57-61页
        3.3.3 Cr(Ⅵ)还原产物分析第61页
        3.3.4 MnO_2反应前后XRD和SEM表征第61-62页
        3.3.5 体系中还原Cr(Ⅵ)的活性物种分析第62-64页
        3.3.6 Mn(Ⅲ)对还原Cr(Ⅵ)的影响第64页
        3.3.7 MnO_2和草酸在酸性条件下(pH<5)还原Cr(Ⅵ)的机理第64-65页
    3.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四章 可见光下草酸还原六价铬的机理研究第66-80页
    4.1 前言第66-67页
    4.2 实验部分第67-69页
        4.2.1 主要化学试剂和实验器材第67页
        4.2.2 主要实验器材第67页
        4.2.3 草酸可见光还原六价铬第67-68页
        4.2.4 分析测试方法第68页
        4.2.5 理论计算第68-6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9-79页
        4.3.1 草酸根(HC_2O_4~-,C_2O_4~(2-))与铬酸根(HCrO_4~-,CrO_4~(2-))配位络合能力的研究第69页
        4.3.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第69-73页
        4.3.3 理论计算第73-74页
        4.3.4 配位络合物H_2C_2CrO_7光化学行为的研究第74-79页
    4.4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五章 核壳结构Fe@Fe_2O_3纳米零价铁还原吸附Cr(Ⅵ)的机理研究第80-96页
    5.1 前言第80-82页
    5.2 实验部分第82-84页
        5.2.1 主要化学试剂第82页
        5.2.2 主要实验器材第82页
        5.2.3 不同陈放时间的Fe@Fe_2O_3纳米零价铁的制备第82-83页
        5.2.4 Fe@Fe_2O_3纳米零价铁在厌氧条件下还原去除Cr(Ⅵ)的实验第83页
        5.2.5 分析测试方法第83-8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4-95页
        5.3.1 不同陈放时间Fe@Fe_2O_3纳米零价铁去除Cr(Ⅵ)的实验第84-86页
        5.3.2 氧化层吸附的Fe(Ⅱ)对纳米零价铁去除Cr(Ⅵ)的影响第86-88页
        5.3.3 Fe@Fe_2O_3纳米零价铁反应前后的表征实验第88-94页
        5.3.4 Fe@Fe_2O_3纳米零价铁的核壳结构依赖去除Cr(Ⅵ)的机理第94-95页
    5.4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96-99页
参考文献第99-118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第118-120页
致谢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固定化阿特拉津降解菌—藻体系的构建及去除水体中阿特拉津的研究
下一篇:砷检测的光谱/电化学传感方法研究